返回

古董商的寻宝之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六十一章 霍克森小村(第2/5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广zhou那边也制作出类似的家具用于出口,不过那会用来出口的嵌玉家具数量还不是特别大。

    到了民国时期,玉器佩戴的人少了,结果能用于镶嵌在家具上拿去出口的老玉数量多了,出口量增加不少。

    而初解放那会外汇奇缺,这老玉佩更是三瓜不值俩枣的,加上大伙手里也没什么钱,被文物商店什么的一收购,很多就送去了工艺品厂和出口家具厂。

    那会国内就根本没几人买玉器,不过外国人可没华夏人的对玉的情结,单卖古玉没人要呀?

    怎么办?

    那就干脆当装饰品,学习前人经验,管你什么时候的玉器,只要镶嵌得上去,全给镶在那些出口用的小型木质家具上。

    真是什么都镶嵌!张楠手里的这个首饰箱,每层抽屉面上都镶着枚小玉环,各枚之间微微有所色差,仔细一看就是5枚老玉戒指!

    这下花哨了,外国人也喜欢这花里胡哨的风格——从香江一转就能获得宝贵的外汇,绝对的废物利用!

    对,那时候数量惊人的明清老玉,在很多人眼里就是基本无用的废物!

    至于盒子上为什么出现不同时期的玉佩?

    那会的工艺品厂和文物商店可都是国营单位,绝对是有什么用什么。而另一边的洋鬼子可搞不明白那些华夏玉器里边的寓意,好看就成,管你哪个年代、什么质地的!

    这边工艺品厂也只看装饰效果,才不管你是明代的还是清末的,民国的也无所谓,能用就行。

    可怜好好的老玉佩,就这么成了装饰品漂洋过海到了英国,几十年功夫就辗转到了旧货市场,如今就值了个五十磅。

    张楠估计这会在华夏,这几枚玉佩加起来也能值个两三百,不过不好碰到。

    至于在文物商店里,这价格估计比50英镑还高出一大截!不过还真不能说那个摊主他不识货、漏了东西,只能怪英国人压根就不好玉石这一口!

    那人就是卖了个旧首饰箱而已,还

-->>(第2/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