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古董商的寻宝之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一十四章 回家练毛笔字(第3/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半透明的东方瓷器在欧洲的出现,德意志各国、奥地利、意大利各城邦、法国、英国、荷兰等多国沉浸在发现制瓷奥秘的狂热竞赛中。

    1709年德国麦森瓷厂首先成功试制了类似东方瓷器的硬质瓷器,而在法国,在1745年,路易十五授与塞夫勒皇家瓷厂的前身、建立于1740年的万塞纳陶瓷厂特别许可,并提供了各方面的支持烧制瓷器:早期产品主要是仿制德国麦森瓷器以及中国与日本瓷器。

    后来在获得路易十五情-妇蓬巴杜夫人的支持后,1756年,工厂迁移到了塞纳河边巴黎西南面的小镇塞夫勒。

    瓷厂离凡尔赛相距不远,更便于蓬巴杜夫人对皇家瓷厂生产与管理的直接参与:因瓷厂财务不断出现问题,1759年蓬巴杜夫人出资购买了瓷厂的全部产权,皇家瓷厂的冠名一直延续到1793年法国大革命。

    “得,原来是路易十五情-妇的厂子。”

    “小张,你可别看不起这个小丘比特,当初的价格估计都要几个金路易。”

    “那倒是不便宜,我可要不起。”张楠开玩笑道。

    “不贵,那会的法国人刮着股疯狂迷恋罗马与希腊雕塑的风,这种-裸-瓷其实就是当古罗马雕塑的复制品,那会比希腊的大理石雕塑便宜。

    送你了,就个小东西而已,放外面一块钱都没人要。”

    农馆长说的是实话:如今的华夏人大概除了那些穿喇叭裤的,谁会花1块钱买这东西?

    上头只有在底座上有个制造厂的厂徽和1760的字样,除了农馆长,全国估计能认出那个徽记来的人一只手都数得过来!

    至于在国外能值多少?

    农馆长不关心:批量制造的东西还能贵出个天去?

    张楠也不多说:乾隆官窑碗十几块一个,这行情你还能指望农馆长怎么来个举一反三?

    “法国官窑”也就这样了。

    把小丘比特递给裘波,后者拿着走了出去--陶瓷的东西,

-->>(第3/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