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各长约30公里,横向长度超过了40公里。
盆缘海拔七、八十米至百来米左右,而四周环绕着一圈海拔七八百米至一千多米的高山:剡溪在这里发源,几大支流在剡县县城附近汇合,然后一路往北,在仙岩镇、三界镇这一线流出盆地。
就在盆地北侧这十多公里的河道两侧,除了不宽的河滩,几乎都是耸立的高山!没法同三峡比,但这山式在江南而言也挺壮观。
这样的地形也限制的剡县同新昌的交通,这人都有点“盆地意识”;也正是这样的地理环境,如果换在古代,能算是极好防御地形!
一打开春秋后期的地图,张楠突然发现:当时勾践的越国的东南部边界就在嵊新盆地附近,南侧就是同越国关系绝对好不到哪里去的东瓯国!
结合文字史料后发现:在公元前306年,越王无疆北上伐齐,结果听信田姓说客所误,率领大军调头攻楚。
不料中了埋伏,兵败身亡!
越国因此分崩离析,各族子弟们竞争权位,有的称王,有的称君,居住在长江南部的沿海:东越,闽越皆为其后人所建的国家。
越国旧地之后被楚国吞并,而从战国时的地图上看,这时嵊新盆地又成了楚国东南部同勾践后人创立的东越国的边界线!
盆地中间一条不能算太小的河流,两侧十多公里都是平原,再往更远的地方就是高山。
或许在2000多年前,在当初都还未建县、至少史料中未建县的剡县大地上,曾经爆发了无数次越国同东瓯国、楚国同东越国的大战!
那为什么兵器会大量出现在河道内?
因为别说2000多年前,就算如今嵊新盆地四周的高山都是山高林密,抗战时期这一代的游击队就让鬼子十分头疼——2000多年气候比如今要温暖湿润多,就算惯于山地作战的越国、东瓯国、楚国军队,也不会放着可以摆开场面的千多平方公里盆地平原不管,反而耗在老林子里打游击。
而三
-->>(第3/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