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古董商的寻宝之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八百二十三章 铜官窑(第6/7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一弹,那种感觉更明显。

    因为上头有裂纹,张楠干脆破坏性的掰下一块来:瓷胎是灰青色、泛红,釉色黄,但还是属于青釉范畴。

    釉面开有细小纹片,绘制的那只小鸟几乎占满整个盘面,是釉下彩。

    这就不得了了,因为这个盘子所在的年代和窑口,按照张楠的了解,基本上应该是采用叠煤法,就是叠烧,盘心和盘子底都是无釉露胎。

    多件器坯叠在一起装烧,器物间隔以垫烧物,这盘子用的还是产量最高的刮釉叠烧:在器物内心刮去一圈釉,然后将叠烧器物无釉底足放置其上,一般10件左右逐层重叠。

    这样烧造产量高、成本低,但是器物内中心一圈无釉。

    但这个盘子虽然足底部无釉,直径大约有18公分,尺寸大。

    不仅仅这样,它不是叠烧的,盘中有釉,不然那只鸟怎么办?

    伙计们小心翼翼的将大瓮内的盘子取出,破损的不多,足足有一模一样的六十多个,就是绘画上略微有所差别。

    盘面朝上的整齐摊开放在甲板上,看上去很壮观!

    完整的盘子,还没有海生物覆盖,这看着就清楚了:不仅仅中间绘制小鸟,盘沿四个对角上还有对称的四片带状酱褐色“点彩”。

    外行的人还会以为那是釉色上的瑕疵,但其实是工匠们特意弄上去的装饰颜色,从东晋那会开始就有的一个小技术。

    “这是什么时候的?”

    问话的是项伟荣,他没见过这类瓷器。但没问是哪个国家的:维塔-布鲁斯他们都说了,海床上木头渣子都不留一点,年代晚不了。

    早的不用说,几百年前,瓷器就几乎是华夏特产,项伟荣可没去想小鬼子和棒子的那些瓷器。

    “铜官窑,就是长-sha窑,华夏历史上最早以烧造釉下多彩陶瓷为主的窑口。

    兴起于唐代中期,晚唐时最红火,五代后期衰落。这铜官窑可以说是改变了早起瓷器以青、白釉色为主的格

-->>(第6/7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