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古董商的寻宝之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八百二十四章 阿拉伯商船(第6/7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乎就没这种瓷器。

    我估摸着这种铜官窑的青黄釉彩瓷碗,就是种专供外销的产品。”

    拍了下保罗的肩膀,“就和边上那条泰兴号里装的德化窑青花一样,就是出口创汇的,专门卖给你们这帮不会造瓷器的家伙!”

    对这话,在场的所有美国伙计没一点意见:不仅仅因为张楠是老板,还是个非常不错的老板,更因为张楠说的本来就是很多欧美人都知道的事实情况。

    阿拉伯贵族一千多年前就能用上从华夏进口的瓷器,但欧洲人……

    就算国王们,那也得再等个好几百年!

    那都还是要从华夏进口,路途遥远且危险,运回欧洲后更不用说价格及其昂贵!

    远的不说,三百年前的欧洲,普通大众的餐桌上压根就没什么像样的餐具,使用的多是卫生质量不合格的陶碗。

    那时候欧洲各种流行-病横行,很多人都认为餐具都是原因之一。

    那些贵族阶级虽然能使用银制餐具,但银制餐具易氧化发黑,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的一日三餐:倒胃口,仆人们得花大量时间在擦拭餐具上。

    那时候华夏冰清玉洁、极其卫生的白色瓷质餐具传到欧洲,全欧洲为之倾倒,视之为“白色黄金”。

    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在追求华夏来的瓷器。

    而在18世纪初,欧洲大量从华夏进口外销瓷,甚至导致很多国家财政拮据,不少国家还呼吁抵制华夏货,而私底下,想尽办法“山寨”华夏瓷器。

    实际上,对华夏瓷器的仿制更早就有,马可-波罗的日记里就记录了瓷器的存在,回欧洲后还大为宣扬瓷器的好处,助推了欧洲人的热情,其中尤以意大利的美第奇家族最疯狂。16世纪就仿制,但很快因为资金耗费太大,很快就停了下来,目前传世的只有60多件。

    后来荷兰、英国、法国、普鲁士等国纷纷跟上,开窑建厂,继续模仿。

    为了得到华夏瓷器生产的秘密,欧洲国家还前赴后

-->>(第6/7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