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指望能给后世留下什么历史记录。加上这该死的热带雨林气候,建国、灭国如同家常便饭——古代就没多少文明是能在湿热的雨林地区发展壮大的——只顾着丛林里乱窜呢,哪来的历史记录。
太多的小国消失、历史缺失,或许唐代某一个时间段,远航中东的航线压根不过马六甲也可能:或许那里成了海盗的天下,或许经过那里会被收取重税…
不走马六甲,很可能选择爪哇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的巽他海峡进入印度洋。
万事皆有可能。
……
除了大瓮里的铜官窑瓷盘、碗,甲板上还有百来件从海床上捞上来的散落瓷器,潜水员们是宁杀错勿放过,海床上稍大点的碎瓷片都给弄上来了。
不仅仅有铜官窑,还有白瓷同青瓷制品。
白瓷,基本都是北方窑口,对此张楠研究不多;至于青瓷数量很少——“我家乡的东西,越窑!”
越窑,嘿嘿,张楠是专家中的专家级别——上辈子自个上手过的“一手出土”青瓷,数量能多到让各家博物馆研究员和文管会、考古队的专业人员汗颜!
玩古董嘛,就得靠多看、多实践,在办公室里最多也就成个嘴-炮专家,而张楠是个实践派。
“越窑生产年代从东汉至宋,唐朝那会正好是越窑工艺最精湛的时候,居全国之冠!
唐代的越窑瓷器要比铜官窑出口瓷贵重得多,越窑瓷青瓷和那时候的饮茶风尚关系密切,瓷质造型和釉色还受饮茶者的追捧,倒过来这饮茶风尚又影响了越窑青瓷的型制…”
为什么贵?
不单单是因为这艘船运载的少,而是因为1000多年前和茶叶有关系的东西就没便宜货,连烧水的燃料都要讲究高大上,比如要用松果;还有就是颜色和胎质——胎质细密,颜色更是适合饮用茶汤。
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越瓷类玉邢瓷类冰。
唐代通常以所在州名命名瓷窑,当
-->>(第2/7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