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的华夏古人私印会整这么个外型。
张楠从潜水员手里接过印章,问了句:“哪发现的?”
“残骸边的淤泥里,离原始海床深度有差不多半米。”
张楠一点头,“干得好!”
潜水员笑笑,得到老板的肯定是好事,这就咬上呼吸器再次潜了下去。
这下张楠才同陈江华一道看这个略微生有绿锈的印章:方形,撅钮,就是钮特别高、印面不厚那种,和一般四面立体方方正正的那种印章不同,审美观上看着有点丑。
这就是陈江华一眼认为这是官印的原因:丑是丑,但很实用——抓着高高的钮,敲起印章来会特别方便、快速,就像现代人的私章绝对不会去整个“公章型”一个道理。
印面近乎四方,长宽都在7公分左右,整体高度因为那个长得像“印把子”的钮的原因,高度比长宽都还要多个一公分,敲起来估计很有气势,“啪,啪啪”。
虽然铜锈不少,还是能看到印面上篆刻着密密麻麻的八思巴文,都会让人犯密集恐惧症,张楠和陈江华还是看不懂!
不过不急,很快就能搞明白这是个什么印子:因为元代政府使用的文字很有意思,这八思巴文是忽必烈时候,按照皇帝的意愿由国师发明的。
皇帝是很喜欢这种新文字,但连蒙古贵族们都不喜欢这种难写、难读还难认的文字:重新学一门全新的语言文字,对此那些只会骑马、弯弓、砍人的杀胚们而言,绝对苦大仇深!
在皇帝严令下学会的人不会少,但对这种难学的全新文字是睁眼瞎的元朝官员,那也是绝对少不了。
不认识咋办?
有办法!
用八思巴文的印章,几乎都会在印章反面,用汉字刻上“是啥意思”,免得有些印章所有者都不知道自己拿着的到底是个啥玩意。
元代,这汉字的普及率应该比八思巴文要高得多。
果然,张楠认出几个字,但因为锈蚀的原因,有
-->>(第5/7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