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升职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26章 承诺(第3/5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比较闭塞,他们并不知道有一段时间丁宫的兖州工矿学校甚至招不到足够的学生。

    等到他们真正反应过来的时候,兖州工矿学校已经是挤都挤不进去了,因此只有极个别的兖西子弟通过各种关系进入兖州工矿学校就读。

    而这一次钉宫提出的条件就非常简单而具有诱惑力,虽然不是免税或是给予减免或是争取经费,但是丁宫向兖州府的父老乡亲做出了承诺。

    只要兖西州县的诸位父老乡亲能帮助海北军击败这股流贼的攻击,那么他就向丁宫要求兖州工矿学校的入学名额应当根据州县与人口数量进行合理的分配。

    换句话说,不管考得怎么样,兖西这些州县必须有保底名额才行,事实上丁宫提出的的这个条件对于兖西与曹州的普通父老乡亲来说没有任何吸引力,很多曹州人甚至连兖州工矿学校是什么玩意都不知道。

    但是这些入学名额对于地方上的缙绅与土霸来说却有着无以伦比的诱惑力。

    过去曹州人最知道苦读功名,不管花费多大代价都要考一个进士或是举人出来,即使考不出进士举人,考一个秀才出来也是让全家受用无穷。

    但是现在时代变了,海北镇进入兖州以后地方上变成了“合理负担”,不管是进士举人还是秀才都不再象以前那样吃香,而且海北镇的势力越强,大明的进士举人就越发贬值。

    因此大家把目标转向了传说中的兖西工矿学校,只是事实却给了兖西地方上的头面人物一个一盆冷水,整个兖州府共有二十七个州县,兖州工矿学校的每期招生名额也跟这个数字差不多,而兖西虽然差不多有着十个州县,但是能够入学的名额只有一两名而已。

    一次如此,次次如此,这让兖西各地的头面人物特别是地方上数得着的进士相公、举人老爷十分着急,虽然他们打心底看不起海北镇这所谓兖州工矿学校,但是他们也知道这种情况继续下去的话会形成恶性循环,地方上的文脉甚至要彻底断绝。

    因此崔福提出了这个合情合

-->>(第3/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