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的民众负担是明显偏重的,而且保护毫无意义的皇陵和其它毫无意义的事情付出
极其沉重的代价,甚至到了凤阳花鼓中唱的“自从出了九年荒,十年倒有九年荒”。
拿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来说,朱元璋时代为了表示不忘故乡,曾经命令让凤阳父老每年到京面圣,这本来也不算什么,因为太祖
时间的首都是南京,跟凤阳相去并不远。
但是到了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后,这件事就是成了凤阳父老的一大负担,大明官府根本没考虑到实际情况,只是催着凤阳父老每
年到京面圣。
从凤阳到京师几千里,而且人生地不熟,哪怕是富豪之家凭白无故走这一趟也要破家的风险,但是大明又是一个比较僵化的体
制,这个制度一直继承到现在。
事实上,很多制度在设计上就出了大问题,在运转中出现更大的问题,但是谁都不敢改变这些祖宗家法,而且凤阳府要承担一
套极其迷你的中央机构,负担更显沉重。
结果就是凤阳府空有“中都”之名,而无“中都”之实更无中京之利,甚至比普通地区还要窘迫一些,人人都不愿意继续空背一个“
中都”之名而。
现在他们盼海北军就象盼星星盼月亮那样,只希望姚玉兰的大兵早点杀到凤阳府去,他们会尽一切力量支援海北军。
本应是首善之地,反倒是成了首乱之地,姚玉兰不由有了这样的感叹,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她得听取柳鹏的意见:“用兵淮安府肯
定没问题,但是对凤阳府用兵,恐怕不是我能决定的权限,我要等待督抚大人的意见!”
凤阳府毕竟是中都,政治上的影响太大了。
而柳鹏倒是不愿意军事问题受到太多政治上的影响,他对旁边的钟羽正说道:“淮安、凤阳肯定是双管齐下,不然官军从西面杀
过来,我们的南进大军怎么办!”
而钟羽正
-->>(第2/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