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道:“少不得要财务长多想点办法才是。”
又让小爷出钱!
王宁安鄙夷地撇撇嘴。
“醉翁,你老的法子完全是照搬太学,且不说太学生有科举优惠,比如上舍一等可以直接授官,中等可以免除礼部试,下等可以免除取解试。就说在沧州复制一座太学,能实现你老的办学理念吗?”
欧阳修略微沉吟,没错啊,既然叫做六艺书院,肯定和太学那种偏重经义,偏重诗词的官方学堂不同。
“二郎,你有什么高见?”
“高见谈不上,晚生斗胆请教,诸位前辈以为为何读书?”
这个问题一出,在场众人面色一变,看似简单,实则很不好回答……
余靖倒是很坦然,他坦荡说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为了求取功名,为了货卖与帝王,为了做官,为了一展胸中所学,往大了说为了天下苍生,往小了说,是为了光宗耀祖。王二郎,你以为如何啊?”
“先生高见,晚生还想请教,有多少人能靠着读书,实现上述愿望呢?”
这回欧阳修开口了,“我朝科举大兴,天心仁慈,每年取士不在少数,然则四年一科,每科录取几百人,天下读书人,能通过科举者,百中无一。”
“那其他人呢,就潦倒困顿一辈子?”王宁安追问了一句,欧阳修瞠目结舌,他看过太多的落榜生了,在场就有。
“醉翁,晚生以为,孔夫子弟子三千,贤人不过七十二位,成材率一样不高。创立六艺书院,就是为了培养各方面人才,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科举,适合当官。能考上进士固然值得高兴,如果考不上呢?也需要给他们一条路子。”
王宁安说着,拿出了自己草拟的一份计划。
他也采用欧阳修的“三舍法”,只是具体内容更加丰富完善。
所有新生要经过三年的基础教育,在这三年中,主要是认字、锻炼身体,学习基础算学,三年之后,根据成绩和志向,
-->>(第3/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