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再蹂躏!
要是连一点官职赏赐都舍不得,那还不把人逼疯了。
折继闵和种诂都捞到了一大堆好处,不光他们,就连家里的三亲六故都跟着当官,当然了对他们这种“听调不听宣”的土皇帝来说,官职都是浮云,比较看重实际的好处。
两家都各自增加了二十万贯的粮饷,朝廷在原有铸铁权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倍份额,可以铸造更多的兵器铠甲。折继闵和种诂都赚了钵满盆满,在家里欢天喜地庆贺。
狄青也得到了太子太保的加衔,依旧出任彰化军节度使。
说了一大堆,总算轮到了王家。
说起来王良璟在阵前的功劳,丝毫不比别人差,而王宁安更是鞍前马后,运筹帷幄,甚至亲自上阵,和辽国使者谈判,能圆满收场,他居功厥伟。
奈何王家父子起点太低了,赵祯也不好揠苗助长,只是把王良璟从敦武郎提拔到了拱卫郎,正八品提高到了从七品。
貌似只提了一级,幅度不算大,可是熟悉宋代官制的人,都惊掉了下巴。
宋代官员普遍偏低,从太尉算起,武臣一共分为53阶,敦武郎排在第43,狄青第一次授予官制,只是得到了最低级的三班差使,无品无极,王良璟第一次就拿到了敦武郎,一来是他立有战功,二来也是照顾王家先人,一下子越过十级,幅度不可谓不惊人。
大家都琢磨着下一次就会收敛了不,幅度更大!
拱卫郎排在第32,相比上一次,又进步了十级以上,不少人都在暗暗琢磨,要不了几年,只怕王良璟就会步入高级武将的行列。
当然了,你羡慕也没有用,人家是一刀一枪拼出来的,敢跑到辽国境内,大杀大砍,宰了好几万人,就凭这个,哪怕给的官职再高,也无话可说。
当然了,相比起王良璟的火箭升官速度,他的宝贝儿子更胜一筹。
原来王宁安就有正九品保义郎的官职,只领俸禄不干活的那种,为了和辽国谈判,王宁安又
-->>(第4/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