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铁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2章 青年(第一更,求支持)(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在海外颐养天年,让时光淡然个人对皇权的影响。这些人之中最有地位的便是元末定都在重庆的大夏国皇帝明升,他在高丽受封为王,娶了高丽大臣的女子做家眷。现在陛下对桂王如此,未尝不是因为爱护。

    总算还是有人知道朕的本意!

    朱明忠略点下头,原本难看的脸色也稍微发生些变化,甚至就连双腿也不由自主的朝着他们走去。

    “再则,今上之所以不愿分封诸藩于国内,完全是爱护天下百姓之举,旧时不说其它地方,我河南有多少藩王宗亲?为奉养宗室,天下糜费又岂止百万……”

    “难道现在就不花钱了?现在是朝廷发俸禄、禄米给他们,这花费也少不了多少。”

    “所以,才要将他们的封藩于海外!”

    朱明忠不待那人为自己辩解,便主动走过去说道。

    “我大明诸藩分封不过只是徒于形式,正所谓“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也就是说宗室是不准干活的,完全是由国家养活。我大明为奉养宗室每年禄米开支不下一百五十万石,非但是朝廷负担,更是天下百姓的负担。此等负担自然不是朝廷所能负担得起的,即便是现在,朝廷发给俸禄,于朝廷来说,仍然是笔不小的开支。”

    这既是事实,同样也是辩解毕竟,现在活下的宗室并不多,而且明朝的宗室待遇,也是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的。郡王以上,过得是富可敌国的生活。至于郡王以下,跟老百姓相比较,也只能算是差强人意。

    至于现在,每年万两、万石,看似不少,可是能够得到这等俸禄的不过只有区区几人罢了。

    “难道封于海外就不需负担宗室俸禄?”

    “分封而不锡土,这是我皇明旧例,而现在朝廷欲封桂王于宣南,赐当地田产十万余顷,如此,朝廷自然无须负担其俸禄。”

    其实将桂王封于宣南的时候,朱明忠就已经打好了算盘。他的算盘非常简单,就是把东印度公司的公司财产——种植园、水田以及奴隶,一并交给桂王,而相应的,朝廷从此之后,就再也不需要负担桂藩的俸禄。

    “赐田十万余倾?这岂不等于锡土分封?”

    “不过就是赐些庄田罢了,又岂有锡土分封一说?”

    “其实,锡土分封也未尝不可。”

    叶适之朝瞥见来的这人听到他这么说时,目中还有疑惑之色。便笑说道。

    “当年高皇帝分封诸子,之所以会定下“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的规矩,不过是因为避免汉代八王之乱。可现在封桂王于海外,距离中国岂止万里之遥,“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的规矩反倒显得有些不符今时之需了,毕竟,桂王以亲藩出镇海外,若是列爵而不临民,朝廷岂不是在再派官员往宣南任职?如此相隔重洋,岂不是要事事请教朝廷?如此,还不行令桂藩属宣南事,如此与朝廷、桂王而言皆是件好事……”

    好事?

    朱明忠的眉头微微一跳,然后看着眼前这年青的学子,目光中略带着些许疑惑。

    “如此,这岂就是封国于宣南?”

    封国与封藩不同,虽然明朝也施行分封制,但是明朝的分封制与先秦时代的分封制、汉朝的郡国并行制与晋朝的分封制有很大不同。明朝诸侯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甚至不能够从事士农工商,世袭罔替。换句话来说,明朝的藩王是没有实权的,所以明朝的分封不过只是徒有虚名,顶多也就是有藩名,而无封国。而现在这人所说的许藩王临民治事,无异于先秦时期的分封制。

    “封国?又有何不可。”

    不顾众人的惊讶,叶适之反问道。

    “正所谓鞭长莫及,设宣南州,虽是开疆拓土,可将来治理地方却是麻烦事,弄不好又是一个交趾之乱,当年我大明为何于交趾经营二十年,却无功而返?因为良吏无人愿意去那里为官,纵有人去了,天高皇帝远为非作歹,自然是寻常之事,若非如此,当年朝廷又岂会撤出交趾。现在南天门、占城、平南朝廷尚还可以择派良吏,可如果设立几十上百个州县,朝廷有那有那么多好官可以派?”

    叶适之的反问让周围的人无不是一愣,但凡为官的,自然不愿意被派到万里之外的异域,去那种地方的自然不是什么贤吏,当年交趾之所以糜烂,不正是因为一群贪官污吏毁了大明二十年的苦心经营。

    “与其派过去一群贪官污吏,最后让朝廷几十年经营毁于一旦,还不如把那里封给藩王,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