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铁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48章(第2/6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里的明人来六,他们都可以清楚的感受到,在“抚夷归夏”上,这里似乎比诸夏更成功一些。毕竟,“伪周”的官吏大都是事清汉奸,以少役多的他们,为了维持自身的统治果然的做出了另一个选择。他们颁布了与“剃发令”相似的法令,强制这里的人们改变自己的风俗,当然,并不是没有例外——贱民无须遵从。

    这个看似颇为玩味的法令,却成功的诱使很多婆罗门改变了自己的风俗,否则他们就与贱民同列。而新的风俗习惯也得已迅速建立。当然,不过即便是如此,在伪周,头等人永远都是肤色金黄的“夏人”。

    不过,即便是“夏人”也是分成两类人,一种“夏人”是当年与吴家一同从云南翻山越岭来到这里的官员兵丁和他们的家人,而另一种“夏人”往往以“明人”自称,他们是在过去的十几年前,从大明来到这里的,他们享受着“夏人”的特权,却不需要像普通的“夏人”一样服兵役。

    或许,这也是许多明人愿意来这里的原因,毕竟,到诸夏他们同样也需要服役,只有在这里,他们才不需要服役,相比于诸夏,在某种程度上,这里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对于这句话的理解,这些在海外谋生的明人,可以说有着再深刻不过的体会,置身于海外,朋友往往是他们最亲近的依赖。

    “明人抱团”。

    即使是在伪周,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句话早就传开了,明人不仅抱团,而且这些于此谋生的明人还有组建自己的商会,清明节刚过,在“明乡商会”的门口前来赴宴的场主和商贾们又一次来到了商会。不过与往日相比,他们脸上的笑容却多少显得有些勉强,甚至说连同眉头也显得有些凝重。

    而与此同时,在会馆商董议事堂中,同样弥漫着的一股紧张的气氛了。

    这些商会的商董之中,既有声名显赫的农场主,也有身家数百万的大商人,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是明人,当年差不多都是身无分文来这里闯荡,然

-->>(第2/6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