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书的——祖氏原本就是书香门第,而不是武夫世家——至于那些坞堡主,虽然都是寒门,相信既为一坞之主、一族之长,多数也都认识字,难免存有附庸风雅之心。
要知道写诗那是上流社会的风尚啊,即便不是上等人,也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要沾上点儿光。是,自己是不会写诗,但凡裴刺史赐下一首来,将来可以背给别人听,然后炫耀:瞧,此诗成就之日,我也在宴席之上,高人雅事,与有荣焉,那谁还敢说我不文?
——或许只有甄隧这种外族蛮子例外吧。
裴该一想也好,自己虽然不会做诗,前世却对唐诗宋词很感兴趣——文史不分家嘛——曾经背诵过不少。还在胡营的时候,他就借着整理文书的机会,把记忆中很多诗篇都默写了下来复习——当然啦,临走前都付之一炬了,这可不能落于他人之手——以备将来不时之需。
因为他考虑到,自己若是逃往江东,难免要和那些官宦、文士打交道,恐怕写诗作赋是逃不过去的;你不需要有多高的才华,但若一首都拿不出来,必会遭人耻笑,就怕影响到自己的声誉,更影响到自己的计划。可是没想到真去了江东,就才呆了短短几个月,没得着任何抄袭的机会……
莫名其妙的,这机会突然间主动送上门来。裴该原本不打算再抄什么诗文了,可是琢磨着,即便不在江东,也还是必须得跟士人们打交道啊,抄袭的需要虽然降低了,也未必全然归零。既然如此,那我就来一首,让你们崇拜崇拜吧。
当下略一沉吟,便即吟诵道:“月生西海上,气逐边风壮。万里度关山,苍茫非一状。晋兵收郡国,胡马窥亭障。夜夜闻悲笳,按剑起北望!”
这是抄的初唐诗人崔融的作品,不过裴该给改了几个字。一是诗中原本为“汉兵开郡国”,但目前匈奴人建国号为汉,再说“汉兵”,很容易造成歧义,所以给改成了“晋兵”;而且“开郡国”是开疆拓土之意,不合如今的局势,因而改成“收郡国”。
二是结句本为“征人起南
-->>(第4/6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