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陆衍得令南归,裴该要求他,不但要搬空府库,亦当迁徙人口,不能让百姓们落入胡虏之手。不过胡军来得甚快,若是强令搬迁,不但耽搁时间,还怕有不肯追从的煽动闹事,故此——全凭自愿好了。约七百户晋人——大概是郃阳县城内外居民的一半——本欲逃亡,干脆就跟着“蓬山营”走了;但留下的也还不少,其中颇多缙绅大户,一方面舍不得自家房屋、产业,另方面……胡寇又不是没来过,只要及时投降,献上贡奉,在谁手底下不是做顺民啊?
——等遭到刘岳拷掠,再后悔也来不及了。
刘曜率大军先占据了夏阳,然后再南下郃阳,听刘岳禀报说粮秣所获甚少,不禁笑着点点头:“裴该乃欲坚壁清野待我乎?”这倒也在情理之中。既然如此,那就不能仓促南攻大荔啦,得等后面的运粮队伍跟上来——不过,他可以先派刘岳的前部兵马再去尝敌。
刘岳跟随刘曜数次渡河而攻关中,对于地理也是很熟悉的。他知道郃阳地势略高,由此南向三十里,就能迈入平原地带,晋人几乎无险可守,于是率本部兵马四千余,昂扬振奋,大摇大摆地便出了城。
可是谁成想才刚进入关中平原,迎面就撞见了徐州的骑兵。
从郃阳南下大荔,晋方无险可守,但这并不是说,大荔就是一座孤居于平原之上的四面漏风之城。在大荔城南方,有洛水流过——这条洛水源出羌中,南注入渭,为了与河南的洛水相区分,习惯上亦称为“北洛水”——谷深坡陡,水流湍急,也是天然的屏障。逆着洛水而上,在大荔城西十五里处折向西北,然后拐个大弯,又转道东北,在这大拐弯之间,有条不高的山岗,古称“商颜”——颜是崖之意——又名“许原”。
所以说大荔所控守的大片平原,从南而西,再到西北,有山有水,地形复杂,只有东侧才是一马平川。刘岳几乎是沿着黄河西岸,自县东而南,原本以为不会遭遇晋军——终究这儿距离县城还有五六十里地呢,就算裴该想要扩大防御范围,就他那点点人马
-->>(第5/6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