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勒胡马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六章、百家姓(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数裴文约多少有点儿强迫症。(最快更新)

    完了裴该又单独唤来郭璞,说借用卿这支如椽大笔,以《姓氏志》为基础,帮我写一篇《百家姓》出来吧。

    《姓氏志》在士林中流传,《百家姓》则可以作为启蒙教材就跟后来宋代的《百家姓》那样。裴该还在徐州的时候,就下令军中将吏都要认识五百个常用字,后来把范围扩展了,士卒也都可学不强迫,但若不识字,你觉得自己有机会升迁吗?等到入关执政,他又搜罗抚养了数百孤儿既有兵卒子弟,也有本地失怙者目标当然是要培养成新时代的“羽林孤儿”。可是无论兵士还是孤儿们,以及为做官而必须学习的技术工,都缺乏一本认字的初级读物啊。

    所以今天趁着《姓氏志》即将火热出炉的机会,裴该将重任交到了郭景纯的肩膀上。要求很简单,只列籍贯、姓氏,四字一句,写成易诵易背的韵文。

    郭璞领命而去,这种活儿对他那当然是小ae啦,不到三天,便将初稿呈于裴公过目。裴该打开来一瞧,只见开篇先是:

    “国姓司马,天开晋图……”

    裴该本人是很希望把河东裴氏列为第一名的,但他终究还是晋臣,势必不能把那个宋版《百家姓》里吊尾的复姓给撇喽……所以裴姓只能第二

    “闻喜有裴,如柏巍巍……”

    再下面是

    “颍阴荀氏,圭璋取携……”

    荀氏本为天下高门,荀组见为太尉,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裴公他才刚诞生的嫡子,外家是姓荀啊!

    “煌煌晋阳,高门曰王;恢恢乌氏,传家名梁……”把太原王列在第三名,是裴该特意嘱咐的,同时他还把琅琊王一杆子打到了第十九名去;至于乌氏梁姓,梁芬老头子挺识趣,如今虽然随驾前往洛阳,却理应想尽办法,把他的心仍然留在关西。

    接下去“遒县有祖,国之貔虎;一世武库,杜陵称杜……”

    京兆杜氏,在关西士人中列名仅次于梁氏,表面上是尊敬当年有“武库”之称、允文允武的名臣杜预,然而实际理由却是:杜那废柴的病总也不好,起不了身,杜家如今就根本毫无权势可言。

    再往下排,一直到第十名分别是:平原华(尚书右仆射华恒、散骑常侍华辑之族)、弘农杨、河东卫(卫展之族,所以前十名里仅河东一郡就列名两家)。

    十一到二十名分别是:荥阳郑、高平郗(郗鉴之族)、平阳贾、济阴卞(卞之族)、范阳卢(旧族,刘琨幕下见有卢谌,裴该幕下有卢志父)、清河崔(旧族,刘琨幕下有崔悦)、陇西李(李容、李义一族)、中山刘(刘琨之族)、琅琊王、乌氏张(即凉州刺史张轨、张一族)。

    再往后则有:南阳许、泰山羊、京兆韦(韦泓之族)、博陵崔、赵郡李、河东柳(柳习、柳卓一族)、陈郡袁、京兆宋(门下侍中宋敞、前平东将军宋哲一族)、济阳虞(司马睿妃虞孟母之族)、陈留阮、吴郡顾(顾荣之族)、冯翊严(散骑常侍严敦之族)、平阳邓(尚书邓攸之族)、安定胡(胡焱之族)、陈郡殷(殷峤之族)、中山甄(跟甄随完全没有关系……)、冯翊游(游遐之族)、太原郭、弘农董(当然就是董景道老先生一族了)、河内张、汝南和、陈郡谢、河东梁(即解县梁)、汝南周(周、周访一族)、吴郡陆(陆晔之族)、会稽贺(贺循之族)、金城麴(麴允、麴昌一族)、颍川庾(庾亮之族)、谯郡桓(桓宣、桓彝之族)、太原温(温峤之族)……这是前五十名。

    裴该从中大塞私货,把董老先生原本的次序彻底打乱,不但哄抬关西士人,如将陇西李列在赵郡李之前,把安定梁列在河东梁之前,竟然还石破天惊地将吴郡顾、陆,会稽贺氏等原本被中国士人目为半蛮夷的吴士也拉进了前五十名。

    统一战线嘛,自然要大搞而特搞好比说陇西辛氏,见为司马保参军的辛明通过裴诜,秘密向裴该致书投款,得以荣登第五十九名;甚至于那家“蜀薛”,因为薛涛来谒及时,也被裴该从原列的九十七名硬扯到了第六十三名……

    《姓氏志》和《百家姓》的出台,如同一石投水,千浪翻涌,其涟漪以长安为中心,快速向各方辐射,很快便成为压过晋天子还洛乃至裴该得子的重要谈资。

    关西士人莫不欣喜过望,奔走相告,甚至于有打开宗祠,多加一场祭祖活动,以告慰先人在天之灵的。关东士人却多有不满,很多家族互相串联,计划重写一部《姓氏志》《百家姓》过于俚俗,他们并未放在眼中以正本清源,拨乱反正。

    只是关东地区屡遭兵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