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子不语怪力乱神”,理论上读书人的迷信思想都要比老百姓来得淡薄一些,即便迷信,也大多信那些风雨雷电之类难以捉摸的自然现象,认为乃上天的警示,至于虫豸,看得见、摸得着,伸出两枚手指来就能轻松掐死,怎么可能以之为神?当然,卢怀慎之流脑袋里有屎的另说。
因此在接到裴丙传来的急信后,卞壸也急了,当即分派小吏们前往各乡,去督促百姓捕杀蝗虫。他还特意把裴丙所说的裴使君食蝗之事遣人在县内大肆散播,以打消自耕农们的顾虑。
裴该返回之后,又生一计,下令各乡百姓可以用蝗虫的尸体来县城交换食粮——一斗蝗虫换一升糙麦。中国固然是个大吃货国,但只有在保证了温饱的前提下,才可能去追求口腹之欲,普通老百姓是不会管什么高蛋白健康食品的,想让他们快速打消顾虑,以蝗虫为食,可能性相当之低。不如都先攒起来再说吧。
虽然可换的粮食不多,对于穷苦百姓而言,终究是一笔额外的财富,尤其在这青黄不接的时间段,往往一升糙粮就能让一家人多攒点儿气力,可以全身心投入到秋收劳作中去。相信有了这条政策,百姓们捕杀蝗虫就会有所动力了——而不仅仅是听从于县署的命令,和震慑于官吏的监督。
至于裴该,反正目前还有不少存粮,不在乎多散出去一些。若是能够减少新粮的损失,哪怕付出两倍的陈粮,那也值得啊!因为一场收获并不仅仅提供粮食而已,还能够一定程度上安定人心,稳固官府统治。倘若赤地千里,即便家里还有足够的存粮,也必然人心惶惶,感觉看不见前途和希望啊……
幸运的是,蝗灾主要在黄河流域比较干旱的地区产生,江南绝少,淮南地区则往往只是受到波及而已。这次源自青州的蝗灾也是如此,真正渡淮而来的蝗虫并不算多——估计也就比淮阴县的人口多那么十来倍吧——因为及时加以捕杀,为害并不太过严重。事后统计,屯垦地仅仅减产两成左右,各乡自耕农的田地,减产也不超过四成。至于淮阴以南各县,则基本上没有
-->>(第3/6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