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海河衙门也在加紧制造海船战舰,远东舰队的规模必须尽快得到扩大。
回到长安后,李晔也没太悠闲。
且不说大唐修真文明的快速发展,必然会产生茫茫多需要批阅的奏折,草原、安东、镇东的事务都很多。
李振、崔克礼成天忙得晕头转向,已经开始奏请扩大三省六部,设立专门的官衙处理包括安东、镇东都护府在内的海外之事。
李晔对此自然同意,摊子大了就是这样,管理起来会很麻烦。
玛雅人就没这个顾虑,原住民一共就那么多人,还分散在各地各个城池,彼此互不统属,还互相敌视。
一个统治者就带着几千几万人生活,一座神庙就够管理了,能形成科学高效的军政体系,产生优秀的治国智慧、思想、军政文明才是怪事。
“张长安这小子看起来挺稳重的,怎么给自己惹了这么大一个麻烦?”李晔将手里的奏折放下,感觉有些啼笑皆非,便问站在殿中的李振。
李振也觉得这件事有些不可思议,按理说,一个对仕途有想法的年轻人,怎么都不可能拒绝兵部左侍郎家的亲事,“臣也不是太清楚,只知道折子上的事情,的确是发生了,张长安拒绝了家里安排的亲事,故而得罪了钱侍郎,今
年的官评是中等。”
在河西的时候,李晔对张长安的观感不错,加上对方在怀戎之战中的表现,李晔对他还是抱有厚望的,没想到现在竟然闹出了这样的乌龙。
这份奏折是御史台呈上来的,本意是弹劾兵部左侍郎滥用职权,虽然没什么证据,但张长安的确是被打压了——风闻奏事本就是御史台的职责。
摆摆手,示意李振退下,李晔发动帝道之眼,观察了一阵张长安现在的情况。可惜帝道之眼只能看现在,看不到过去,也看不到将来,故而也没甚么特别的发现。
“传令青衣衙门,去查查这份奏折上的事。”李晔叫来一名宦官,将折子递给对方,让他去传自己的
-->>(第2/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