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私兵,专做杀人放火的勾当,劫掠往来商队,郑家就是怀仁县和大同左卫最大的窝主,看到箱子里那些金币,我开始诧异,后来就想到了这番因果,后来又有说法,说郑家为了撇清关系,用计策让那伙私兵全灭,但这些年大同太平无事,往来商队众多,杨雄曾说过,郑家可能又有了一支在外面的力量。”
听到这些描述,朱达知道自己为何诧异,因为信息不对等,秦川知道的这些事他并不知道,这描述初听像是空穴来风,可和眼见的很多实证结合起来,却越来越有真实性,郑家集那般繁华,还有维护这市面的那些力量,仅靠着经营想要做到可不容易。
这就印证了朱达当时的观察,如果单纯的经商和经营,郑家集达到这样的富庶和繁荣所用的时间太短了,再怎么善于经营再怎么赶上了好时机可能都要多花几十年。
“义父,若这些都是实情,那我很佩服这郑家,这还真是长久的谋划打算,只可惜遇到了鞑虏的天灾。”朱达忍不住感慨说道。
在外面做着杀人劫财的恶行,在郑家集却是个维护秩序的豪强,外面带血来路不正的钱财不断的投入到郑家集的建设上,变为了基建水利,变成了店铺街道,变成了贩卖的本钱,把不义之财变为正当收入,把轻易可以耗尽的浮财变为世代相传的基业。
能有这等谋划,当真是有远见,有大局,只可惜时运不济,当然,也可能是格局终究有限,没有考虑到鞑虏入寇这个大危险,可能想到这等,也当真是了不起了。
对郑家的重新认识让朱达更加的小心和自省,提醒自己那多出来的二十几年人生并不会让自己比这个时代的人强多少,还要步步小心,还要付出很多很多的努力,才能达成自己的目的。
”的确了不起,不过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你河边新村的生意越做越大,虽说让郑家集得了不少好处,但如果把这些产业收归自身,那么好处岂不是更大,而且你在白堡村那边的经营其实和郑家集的路数相近,郑家当然心存提防,到了时候肯定会
-->>(第3/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