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喷神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32章 高风亮节(第3/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再合理不过了。

    “冯同学真是后生可畏啊,以后希望踊跃投稿。”

    “这几年法学界的论文偏重学术理论的有些过多了。把司法实践和理论高度结合起来的建设性文章,相对不够啊。成名的律师肚子里真有干货,也不肯往细里写。冯同学可不要敝帚自珍呐。”

    酒桌上,拿了红包,少不得有些人要说些客气话。

    一开始冯见雄只当对方纯粹是客套——这也不怪他,主要他和官员学阀打交道确实少。

    但是回来之后,刘渊明点拨他说,那些人是真心约稿。

    “怎么可能?期刊社这种单位,尤其是国内的、文科的,又没kpi能制约他了。发的文章好不好有什么激励么?当官的何必真心这么敬业?”

    “也有竞争的!”刘渊明打着酒嗝解释,“理工科的,好理解,毕竟还有那么多外国的s作为横向对比,也有影响因子要看,文章好了,期刊平均引用数上去了,因子就高了。

    但是,文科类里面,尤其是法学的,他们也在争‘对国家立法进程有推动、有帮助的专家文章’的。所以,这次我赶趟,只让你盯着社科院这边办的刊多发,没让你去司法部办的刊碰壁——司法部的不是不能发,是不好托人情。

    人家本来就是实权部门办的,在乎的相对少一些。而社科院说起来光鲜,说到底还是卖嘴皮子的。智库的人,看起来清贵,其实就是古代的清客,最怕给人当幕僚时、老板却不听他的计策,时间久了名声就臭了。所以,社科院下面的期刊,对于这种‘文章发出来、上面就修法’的文章比较重视。多弄几篇,存在感就高了。”

    被刘渊明这么一分析,冯见雄的心态也就更加不拘谨了

    住了大概一周,又有两篇论文发表了出来,他和刘渊明揭盖子的计划,也到了最后临门一脚了。这天,是4月初的一个周末,《xxxx》的那个联系人,给刘渊明留了个准信:下一期为止,所有必须的文章都能发完,也就是4月底。

 

-->>(第3/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