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喷神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48章 给你机会你不要(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及对公司新方向的all-式跟进。

    “一个节目,如果要从视频版迁移到音频版,那就至少要录五遍。”

    “录完第一遍之后,放给自己听,也放给导演/摄像、运营、知识/内容策划的同事听……从不同角度拷问:这句话有没有必要说?可不可以表述得更简洁?

    在没有画面的情况下,这样的表述习惯能不能让用户脑补出画面感来?表述的方式是不是已经尽量摆脱对肢体语言的依赖了?”

    “而且,音频节目的可剪接效率比视频高很多。视频如果录的时候有嗯嗯啊啊的口头禅、不当停顿,剪切掉半秒一秒,画面也会脱节。音频没有画面,一帧一帧调音剪切很容易。每次做完都会让调音师验一遍。对待脱口秀,要像给小鲜肉做录音一样敬业。

    当然,倒过来这个道理也成立,当我们在做视频节目的时候,如果你是一个快节奏的,面向吐槽市场的脱口秀者,你可以不认真录制,靠最后剪切、故意让观众看出你每句话的节奏衔接。但如果是严肃类知识服务产品,请确保用最大的诚意,让观众看出你是一气呵成。否则靠投机取巧,最后得到的肯定是腻味……”

    罗胖子的讲话,着实鼓舞了不少知识服务频道不那么大v的up主,也带来了阵阵掌声。

    ……

    听完罗胖子激昂的讲话,宋老师觉得心情很沉重。

    不是因为他发现“罗胖子原来这么努力,怪不得成功得有道理。”

    如果仅仅是努力,他也可以做到。

    但宋老师沉重,是因为他觉得如果非得付出这么多,才能得到罗胖子如今得到的这些东西,太不值得了。

    一个音频平台而已,还是冯见雄刚刚今年四季度才开始推的,有那么值得长远投入心血么?

    谁知道这门生意会走多远?走远了之后会不会变样?这些曾经的老功臣又能分润到多少?

    怀着这么多问题,熬到庆功晚宴的时候,宋老师好不容易逮住一个机会,端着酒杯给罗胖子敬酒,趁机攀谈。

    晚宴是正式的中式圆桌宴,不是鸡尾酒会,按说私下谈话是很难撮合的。

    当着一桌上或听或不听的同行,很多话也不好说出口,只能是公对公。

    “罗老师,恭喜你取得的成绩,我一直有个疑问,不知当讲不当讲。”

    当讲不当讲这个设问,从汉语发明以来就是句废话,因为最后肯定会讲。

    所以客套完之后宋老师直接就说了:“罗老师,不知道你对于音频版内容,未来对内容创作者的变现能力和商业模式,是怎么看的呢。”

    这个问题,其实问得非常刁钻。

    历史上的b站也好,优酷也好,知不知道脱口秀/吐槽类节目可以从视频转音频呢?

    知道肯定是知道的,因为技术上没难度么。

    成本上也没难度。

    但是他们就是没转。

    此前冯见雄跟周天音私聊的时候,提到的“大家都觉得随着3g/4g时代的到来,网速会很快提高,流量费也会急速下降”,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但如果仅仅是这个原因,那只能解释他们为什么不做“高成本”的尝试,而不能解释为什么连“最小成本”的试水都不愿意。

    试水是花不了多少钱的。

    所以,这不仅仅是成本的问题。

    还有商业模式的问题。

    视频转音频之后,最大的问题是不好卖广告了。

    视频前面贴片的那15秒到45秒的广告,怎么音频化?难道也去掉图像,直接留下语音么?估计没有广告主会为这种垃圾效果掏钱的。

    或许有人会说:广播电台一直都还在打广告呢,纯声音的广告一样卖得出去的!

    但这至少和视频网站常年接客的主流广告主不太一样。

    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几年之后,还在视频网站上打广告的,一水儿不是页游就是手游。

    游戏公司没了画面,靠口述能诱发个屁的“玩家下载欲望”?!

    而且怎么让人点击图片直接下载游戏/打开游戏网页?

    难道让互联网内容公司,也去学广播电台接保健品广告?

    压根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当然历史上罗胖子的“得到”也卖过保健品,礼盒。一开始商业模式不成熟,不知道接什么广告的时候,还卖过月饼。后来才知道月饼不合适互联网公司接,伤逼格。)

    罗胖子紧跟冯老板的步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