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喷神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49章 论持久战(第3/7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不冤。

    这是一个很高级的迷茫。

    “他们拼命要奔着微信公众号去运营,最大的原因,就是对未来预测的不安——他们知道,微信公众号上的内容,是永远不会由官方卖统一打包、变成‘会员付费免广告’看的。所以,他们觉得微信公众号上的广告收益,是长期稳定性最好的,拉到的粉,也最属于他自己。

    而视频网站之所以吸引力下降,就是因为我们在卖付费会员,免除广告——现在看来,这些付费会员的收入,由网站与所有内容提供者们的集合三七分账、再根据每个提供者的贡献度细节分配,他们还是受益的。

    可问题是他们会赌——未来付费会员比例会不会越来越高?而内容提供者会不会越来越多?总收入固定的情况下,内容越多,提供者的利益自然少了,这不是线性的关系。所以,他们对于未来的远期分赃预期看不懂,就怕了。”

    冯见雄这么一解释,周天音和虞美琴都觉得很有道理,整个人豁然开朗了。

    事实上,后来国内优酷的尴尬,更多就是因为这种转型上的定位不清——如果要拉拢更多“长尾效应”的内容提供者,它就不能卖太多免广告会员,而得尽量确保自己的透明。

    这就是youtube的模式。

    如果他放弃了这部分长尾效应、百花齐放的小作坊up主,那就只能全力专攻自制剧/自制综艺——这些东西是由优酷的制片公司制作的,自己卖给自己,便不存在“分赃公信力”的问题。

    而这就是奈飞(flix)模式了。(应该都知道吧,看过美剧的肯定不陌生,《纸牌屋》这些。但哪怕是奈飞,最被人诟病的就是上面的内容数量太少。精品剧是有的,质很保障,就是量不够。)

    如果犹豫不决,最后的下场就是两头不讨好。

    (优酷后来的的解决方式,是会员免费+会员用券。把一部分很难收回成本的长尾内容,做成会员都不能直接无条件看、而是要用券的,券又做成付费买和每月

-->>(第3/7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