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南明鼎革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5章 收回商赋承包权(第1/6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作者按---明朝末年,面对辽东鞑子,国内剿匪朝廷开出征收三饷药方(辽饷每亩派银9厘,从土地上征收526万;崇祯十年到十三年征收剿饷280万,崇祯十二年开始每亩征收练饷1分银子,计720万两,如此三饷每亩共计摊派2分3厘,从土地上合计征收1536万两,相当于2-3斤大米。),如此饮鸩止渴,再加上天灾人祸,李自成义军一入河南如燎原之势不可收拾,直至明朝末年。

    同样在清朝中叶面对太平天国南方财税重点沦丧局面,满清在各地设置关卡征收厘金,通过各个税关货物征收1-5厘税金,层层设关层层收税,如此在宣统年间达到4300万两白银。

    从税制角度来说,满清通过厘金这种间接税比起明朝直接摊派到田赋中高明。

    而主角作为地方乡绅无法设卡征收厘金,而直接将地方集市税赋征收纳入管控范围,虽然得罪利益集团,但其税收基础要比满清厘金大。

    接上文

    而趁着这个机会,兴隆集乡(保)长刘先发则忙着接管地方事务。

    方圆三十余里就只有这样一个集市,一旬两天逢农历一、六赶集,方圆三十里的民众都早早出门,背着担着要交易的货物,呼朋唤友的赶到集市买卖货物。

    农忙刚过,忙活了半个月家里面日用品需要更换,这天赶集的非常多,人流慢慢的汇集,在离集市一里远的地方居然汇合成长长的人流,熟悉的不熟悉的相互打着招呼,向集市赶去。

    大家有说有笑的,突然看到前面有人停下歇息,有的更指着远处山沟议论什么,大家感到稀奇,一个个抬头望去。

    远远的看见有人在岩石上用石灰写了几句口号,与蛮清愚昧固步自封不同,在古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环境下,各个家族都有请私塾,教族中子弟读私塾。

    大的家族私塾老师多,读书的子弟多,小的家族虽然人数少,也拿出钱两断断续续的请私塾老师。

    再加上一些沾亲带故

-->>(第1/6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