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都是常识不假,在当今之世,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些常识呢?
徐孔徒据理力争,最后请来州书院的童生,令人惊讶的是三十个监生,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答对这些常识知识(诸如长城起点终点)。
徐孔徒哑口无言无言以对,也不好再攻击新教材了。
暂时搁置课本争议之后,作为进士出身的超级学霸,徐孔徒对兴办学校当然有常人能够理解的执着。
为了节省开支,为了能够兴办更多学堂,徐孔徒想出一个好办法,那就是改寺院、道观为学堂,如此省掉大量的建校投入。
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由于传世轮回理论逐渐深入人心,大家本着宿命观点,这辈子吃苦受累没什么,只要子孙后代享福,只要下辈子投到富贵人家,现在所做的一切都值得。
不要说每个县,就是每个乡都兴建诸多寺院庙宇,有的乡更不止两三个。
现在天下大乱,民众不能再向太平盛世那样供奉庙宇和尚,有的寺院或者毁于战火,有的寺院和尚逃亡,可以说除了一些大的寺院,很多小的寺院都非常破败。
既然如此,何不将寺院一些空闲房屋腾出来,特别是那些破败寺院更是如此。(儒林外传中周进设馆,也是在寺院里面)。
寺院不事生产,杨麟也一直想约束其发展,现在既然徐孔徒等人提出,当然何乐不为?
当即订下方略,对和尚、道士,以保护为名,则集中安置在数个点。
学堂主要由寺庙、道观改建而来,以乡为单位,那个乡腾出足够的地方,那就在那个乡建立公立学堂。
设馆教书,是民间大善之举,现在兵荒马乱的,杨麟不怕和尚道士不答允。
正如大家所说那样,孔夫子弟子不过三千,若真正在地方建立起公立学堂,学生何止三千人?
徐孔徒兴致勃勃,当然也想大展宏图,一个劲要求保证教育投入。
现在民间一些读书人正在串联,有的人或明或暗
-->>(第4/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