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一阵漠然,良久钱邦芑叹息道:“我等饱读圣贤之书,当明白春秋大义。比起蒙元,蛮清鞑子残暴百倍,我等岂可投靠满清鞑子?”
杨麟大喜,当即令钱邦芑起草讨伐檄文。
钱邦芑召集众人商议,用了一晚上功夫洋洋洒洒千余字,文绉绉的。
虽然前世也喜欢古文,虽然这世秀才出生,但太文绉绉的读起来没有白话朗朗上口。
拿着檄文,杨麟读了一遍,然后停下脚步道:“钱大人不愧进士出身,做过御史,整篇文章大气磅礴,蔚为壮观。
但老百姓有一句话,那就是到那座山唱那首歌,这篇檄文虽然不能成为千古绝唱,但一时之间难出其右,可以在读书人中间传播。”
钱邦芑颇不服气,摇头道:“大人,你一向嘲讽我太过书生之气,不习人间烟火。
不懂市井小民所思所想不懂他们心理,也不太明白那些胥吏要求。
老夫出身寒微,年轻的时候也曾下地干活,怎么不懂市井小民心理呢?”
杨麟呵呵笑了笑,指着檄文说道:“钱御史,不要激动嘛,你这檄文洋洋洒洒千余字,虽然俺们读书人听起来颇为振奋的,你说说,市井小民能够理解?”
钱邦芑一片茫然,摇头道:“大人,这,这自古皆然,从古到今所有檄文都是如此啊。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别的办法?”
杨麟站起来,看分列在两旁的文士,郑重的点了点头说道:“当然,当然有办法,其实上流寇们已经给我们很好的示范。
为什么流寇造反,常常借助一些谶语,借助一些异象,虽然我们这些读书人嗤之以鼻,但老百姓听得清楚。
为什么每次出现饥荒,一两个匹夫登高一呼常常聚拢万余之众,而不听俺们这些读书人的,不计较动乱对地方、对个人影响。
为什么很多官员虽然学富五车,但到地方受制于胥吏,受制于官绅,政令不出衙门,关在衙门做知县、知州、知府,或者借
-->>(第2/6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