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临高启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九节 水与电(二)(第4/5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路梅晚为了安全起见原打算都安装在地下,但是没有合适的耐腐蚀的电缆套管,所以继续采用电线杆架空输电,好在从水电区到主城区的线路全长才100米,完全在视线范围之内。如果有必要,可以用城墙把两个区域之间连接起来,不过暂时还没这个必要。

    有了电,接下来的项目是供水系统。文澜河的水质主要是受到上游县城居民区和农田的废水废物的污染,故而有机质含量比较高,水藻较多,泥沙含量反而很小。对于这样的水质,仅仅依靠传统的泥沙沉淀、消毒的方法是不够的,水藻会带来难闻的臭味,连氯气的味道都掩盖不了,太湖无锡段的蓝藻大爆发的时候,当时自来水厂出厂的水质在理化标准上完全合格,但是臭味却始终不能消除。

    田九九作为给排水的专业人士,在查堪过水文地形后,决定采取渗滤式取水口――河水通过河边土壤的渗滤再进入到蓄水池,这种形式取到的水通常不受污染,不需要太多的处理。

    最简单的模式是挖掘渗滤井。不过田九九考虑到要供应的人口数量多,现代人的生活习惯用水量也较大。所以采用的是比较复杂一些的渗滤廊道给水系统。

    首先在沿河15米的地方,平行着河岸开挖一条集水管沟,集水沟的的开挖深度要低于最低水位线1米,管沟内是由多层不同规格的砂、砾石和小碎石组成的滤床,滤床中间埋设集水管道,这种管道在现代一般是用50~100直径的打孔pvc塑料管,田九九没这种pvc塑料管,所以采用了混凝土管,用200圆径的圆木作为内模,用砾石、细纱和水泥混合后现场浇注成型。这种管道不需要太密实,而是要求疏松多孔,管道接口的地方也不用密封――以便到进入集水沟里的地下水能渗透进管道里去。整个管沟用不少于30厚度的泥土进行覆盖。

    最后,在管沟的北面尽头,地势最低处,用混凝土砂浆砌石修筑清水井,渗入集水管的清水最终被流淌到这里沉淀。建筑工程组为这个水井做了一个钢筋混凝土盖子。沉淀后的清水用泵泵

-->>(第4/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