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临高启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十五节 盐场(一)(第3/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料。对穿越政权来说,他们还急需一种可以流通交换的物资。在商品经济落后的古代社会,没有比食盐更适合的交换品了。而且这里的的盐业自古就非常发达。临高面临琼州海峡,港汊众多,有大量天然滩田,海水的氯化钠浓度含量很高,一般都在15-2波美度以上。旱季的时候气温高,风力大,日照长,雨水少,是海盐生产的的好地方。从唐代开始就有食盐的出产,当时还是采用煮盐法。因为自然环境优越,从永乐年间开始,海南的盐场陆续采用晒盐法进行大规模生产了,在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南部的新英湾畔的盐田村,就是现存的我国最早的一个日晒制盐点,也是至今保留完好的原始日晒制盐方式的古盐场。这个盐场依然可以正常可以正常的生产。

    根据穿越众掌握的历史资料:明代临高的盐场设在县城以北25公里外的马袅半岛,有盐场大使一人管辖,隶属海北提举司。每年可产盐“一千四百一十七引二百三十斤”。按每引三百斤计算,这个盐场每年产盐200多吨,初期足够满足穿越众的生产生活需求了。

    这么一个丰富的资源,穿越政权当然要迅速的接管它。王洛宾的任务是实地察看这个时空的晒盐技术,并且考虑如何用现代技术进行改进增产――对现代化工来说,200吨盐实在是太少了。

    盐务工作队的配备要比黎区工作队好一些,因为任务中要运回一些盐来,所以整个队伍完全是机械化配备,出动了五辆农用车。车子在土路上蹦蹦跳跳的前进,走了差不多二个小时,沿路难得才能看到个行人,进入到马袅半岛地区之后,更是人迹渺然。路上只看到残垣断壁和荒废田地,好像曾经在这里发生过一场大战。路途洒落的零星盐巴,才让大家肯定自己没走错路。

    王洛宾很困惑:根据他拿到的行动情报:按照史籍上的记载,这个盐场有盐丁一千多人,加上家属,盐场周围少说有五六千人口,应该有许多盐村才对。但是一路上除了废墟就是废墟。

    中午时分,他们发现了一条半荒废的石板路,沿着

-->>(第3/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