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算出距离,就能知道该把火炮上调整到什么角度了。”林深河又拿起了一块带着线的铜制方板。
“这个就是规度,是当时的炮兵测距仪。”他介绍了下测距原理和使用方法。这是一个采用相似三角形原理推算距离的简易数学工具,对受过完整现代教育的穿越者来说当然不值一提。
“不过,这玩意有意义么?”张柏林疑惑者问,“我们都有望远镜,用望远镜就能大概的测距吧?还有专门的仪器。”
“要搞土著炮兵部队的话这个給他们用正好,制造简单,用起来也不算难。丢了不心疼。”
“这个是铳尺,其实是一把特殊的比例尺,是测算火yao量用。”林深河拿出了另外一把铜尺。
作为火炮的发射药,西方的炮术家们认为最理想的装药值是当火yao完全燃烧完毕之时,炮弹正好射出炮口,早了,浪费火yao,迟了,则身管壁与炮弹的摩擦会使得炮弹出膛的初速降低。
这个理想值当然很难达到,但是铸炮家们一直通过试验来测试最佳的药弹比,从16世纪开始,欧洲的铸炮师们就在每一批出厂的炮上附赠铳尺。供炮手们在使用不同弹药的时候计算装药量。
有了铳尺,炮手可以通过简单的计算就能大致推算出不同重量的弹丸大概装药量。不仅可以节约火yao,增强火炮射击的安全性,对射程的精确标定也有极大的益处。这一技术在17世纪由西方传教士传入国内。中国虽然号称火器发明最早,但在炮术学方面基本没有研究,药弹比的概念比较模糊,火yao装填随意性很大,战斗激烈的时候就会大量装填火yao,往往造成火炮炸膛。所以铳尺一传入很快被视为“秘法”,以至于当时出版的许多火yao武器书籍里要么根本不提此事物,要么一笔带过。
中国发明了火yao和大炮,却没发明出炮术。这种怪异的反差让大家都有点不得劲。
“开始射击吧。”
因为没有射表可用,穿越者就从身管0度开始进行
-->>(第3/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