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临高启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九十二节 来自广州的订单(第6/8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二两银子。

    “雕版书在明代应该技术很成熟了。雕版就是刻板的时候费工,完事之后不就可以反复用了吗?”

    “雕版的成本很高,保存起来也不容易。虫蛀霉烂,每年都要修补或者更换一些。这种长期的维护成本是不低的。”

    而且雕版费工费料,完成之后又很占地方,如果不能确保长期销售的冷门书籍或者新作,书商就不大愿意刻印。所以古代新书出版很难,往往要作者自费刻印,囊中羞涩的作者只能依寻找赞助者才能出书。李时珍写了《本草纲目》,也是得到了南京的刻书家、藏书家胡承龙以及当时的文坛巨子王世贞的帮助才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的著作开始刻版,至于正式出版,则要等到他去世后的第六年才告正式出版。书籍的出版时间跨度之长,花费之巨,是现代人很难想象的。

    “这事可以请教周洞天,他搞这个专精。干脆闹个活字印刷厂好了。”

    和张信谈了一番之后,莫笑安觉得自己大受启发。写了满满几页纸。张信却有另外一件商业推广的事情要和他谈。

    “这事和轻工业部有直接的联系,也涉及到未来我们广州站在广州是不是还能占据时尚消费的制高点!”

    古代社会同样有流行和时尚。在明末广州这个商业气氛浓郁,消费主义思潮至上的地方,占据时尚的制高点,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较为富裕的市民的消费习惯,从而使得各种临高产的“澳洲货”顺利的进入市场。

    “具体是什么事。”

    “紫明楼重新装修。”张信说。

    “不会是pepi又在闹什么妖蛾子吧。”莫笑安对此人本能的反感+怀疑。

    “有她的主意在内,但是这是广州站的集体讨论。”张信一上来先强调这个“集体讨论”,“我们要把紫明楼作为广州的时尚消费场所……”

    “别是大明版的天间吧。这样搞情报拉关系就容易了,高,实在是高啊!”

    “哪里,”张信笑了,“要更复杂些。

-->>(第6/8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