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绝不可能。这里的货色最讲究货真价实。”管事的说:“澳洲货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货色的成色完全一样,货样是什么样子,货物就是什么样的。就算有点差别也在毫厘之间。”
他随后又问了个问题:“这标价里的‘元’是什么?我见收钱似乎不用银子和铜钱。”
“用得是流通券。”
听得管事的说了什么是流通券,又看了流通券的实样之后,李洛由陷入了沉思。今天的所见所闻给他的惊奇震撼甚多,但是都比不上流通券这种东西。
李洛由不是经济学家,不懂什么叫货币经济学。但是以他商人的头脑,不会不理解纸币的推广难度和一旦推广成功之后带来的巨大好处。
整个明代对铸钱不甚重视,民间苦于钱币匮乏,流通不便。因此私铸小钱劣钱泛滥,官府也不禁。与流通券类似的代币也有地方使用,但是没有用到如此的规模,而且从管事的口中知道,澳洲人对流通券的使用兑换都有一套严密的制度,还专设了一家粮行来管理,这些做法绝非一般的解决钱币不足的权宜之计。
澳洲人费尽心机在这里推广流通券,这个手笔哪里是屯居贸易那么简单。李洛由的心中又多了一层疑惑。
合作社的二层还是各种玻璃展示架,三层却是一个个的小房间,都关着门。偶然也有人出入。管事的说若是有大买卖,伙计便会把人请到这小房间里来,奉上烟茶,自然有人和你慢慢细谈。
“……我们掌柜的也在这里做过买卖。”
“杨老爷也在这里进货?”
“不,是卖货。”
原来这合作社不仅销售批各种澳洲货,也从本地进货。润世堂大量制造的“梅苏丸”、“秘制陈皮”、“荷叶茶”、“枯草茶”、“炖肉香料”之类也有一部分是通过这里销售出去的。
过去的中药店里有许多这样即不算药又是药的东西出售,在业务中不占大头。药店也不图靠这个赚钱,主要是为了拉拢与本地顾
-->>(第7/8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