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一谈话之后,萧子山和吴南海在农委会的办公室里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单独对话。
“……办公厅愿意出资帮助扩建当然好了。可是咖啡馆的事情太繁琐了。我更希望办公厅直接来接手。”吴南海说这话的时候是比较真诚的,他的确对办咖啡馆有点厌烦了。
“办公厅来接手当然可以。不过这样一座面对大众的场所你不觉得放弃太可惜吗?”萧子山说,“农庄咖啡馆已经是一个品牌了。”
吴南海原本想说“品牌是大家的,不是我个人的”,转念想这话有不满意的表达在内,很容易被人理解为“品牌是我的,我才会好好的干”。传出去的话对他的声望不利。
“你看,农委会正是因为有这样一处为元老服务的设施,农委会在元老们的心目中才会这么高啊。大家一说示范农庄,都能想起你来。”
这轻轻一点的含义吴南海当然清楚:目前执委会还有好几个位置空缺着,反围剿结束之后,这些位置陆续都要补选。这个正要大讲“民主”的时候,怎么可以自绝于元老们呢?
接着萧子山又提出了建议:运作模式还是采用国营企业的模式――当然现阶段也不可能搞什么股份制改革之类的私有化进程。但是他许诺设法放大农庄咖啡馆的财物权限。
改制之后,农庄咖啡馆成为一个农委会属下的独立核算项目,自负盈亏,物资调拨和人员使用不再由农委会无偿提供而是按照市场价格现金结算。营业收入在扣除运营成本和未来的商业税收之后,剩下的纯利按照三七分成的模式:三成留在咖啡馆的账目上用作扩大经营的资本金,七成上缴国库。
“当然了,这三成利润的资金管理实际上还是农委会在负责,出入账目得很清楚才行。”
“这个我明白,不然就成了农委会的小金库了嘛。”吴南海连连点头。
萧子山说:“没错,小金库的问题是要注意的,不能犯小集团主义的错误。不过,只要把这笔钱花在为元老们服务的项目上,就是合情合理的
-->>(第3/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