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临高启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九十六节 甜高粱和海英菜(第2/5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秸秆的妙处?”

    “青苗之时秸秆甚甜,乡野小儿往往以为糖食。”

    “不错,此物秸秆有甜味,便可熬糖做酒……”

    “熬糖做酒?”孙元化吃了一惊,做酒不是谷物就是水果,没听说有秸秆能做出酒来得――那能是什么味道?至于用秸秆熬糖更是匪夷所思了。孙元化知道用小米、高粱米等各种谷物可以熬出“糖稀”来――实际就是麦芽糖。秸秆,一来做为牛羊马匹的饲料,二来用以还田做肥料。现在有人和他说可以用来熬糖做酒,当然觉得难以置信。他摇了摇头,便是不敢相信。

    “这是学生从澳洲人哪里得来的秘法。”赵引弓小声说道,“大人总知道,澳洲人务农业工均有秘术,往往可令人致富?”

    孙元化点点头,这样的说法他也听说过――就说澳洲人在广州发卖的国士无双,他在也曾经遣人买过不少作为人情使用,当时他对这种贵得不像话的酒经过一番研究之后认为,所谓国士无双只是蒸馏得特别好得烧酒而已。

    虽说不过是烧酒而已,但是他自度自己也没本事做出精妙的烧锅来做出如此的酒来。若是澳洲人的确有法子能让芦粟杆也能做出糖和酒来,倒也不足为奇。

    他将信将疑,又拿起干菜端详,看其色泽灰黑,并无异常之处。菜叶上有些盐霜的痕迹。

    “这是海英菜。”赵引弓介绍道,“能耐盐碱,耐干旱,荒年可活人无数。”

    孙元化点点头,颇有赞赏之色。明末自然灾害频繁,农学家们都很注意度荒之学,其中寻找尝试各种可吃的野菜就成了他们经常做的一件事。除了许多类似《野菜谱》这样专门介绍野菜的外形、产地、食用方法的书籍。

    “此物倒是利国利民。”孙元化道,“莫非也是澳洲所产。”

    赵引弓道:“此物在南直海滨极多,到处可长,只是知者甚少。只有海滨的盐民渔民食之。学生以为在东三府一带海滨亦可引种,亦无需栽种培育。虽不顶大用,亦可救一时之急。”

 

-->>(第2/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