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临高启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百一十一节 心知肚明(第3/5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正是24斤炮子的。”

    “那边的大炮,不知道用几斤炮子?”

    “那是68斤炮子的。”

    “68斤?!”孙元化颇为震撼。在他的感觉中发射12磅炮弹的红夷大炮就是“巨炮”了。而这船上的大炮,普普通通的就是24斤炮弹,甚至还有68斤的炮弹!

    “既然是发射24斤的炮弹,想必要填充许多火药。”孙元化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我见这炮身甚薄,亦非铜铸,不知能否不炸?”

    明代引进西洋火炮,但是对规范的操炮训练和使用没有全盘引进,因而火药装填数量、射击频率控制到强制炮身降温都有许多问题,加之仿制大炮的时候材料工艺上的种种问题,因而火炮炸膛事故时有发生。

    为了确保火炮的发射安全,铸造大炮的时候就只有加厚火炮身管的厚度。结果就是铸造出来得火炮都很重。这一趋势发展到最后,鸦片战争时期干脆出现了重几千斤的大炮,发射的炮弹仅相当于欧洲的12磅甚至9磅、6磅的炮弹。

    相比之下,临高的滑膛炮都是采用整体铸造,热处理、锤锻再钻孔的方式制造的,使用的原料和加工手段领先了数百年,造出的大炮在质量上远胜于传统铸造火炮。

    “不碍事。”吕洋微微一笑,“莫说68斤的炮子,就是上百斤的炮子的大炮也无妨。”

    “上百斤的炮子!”孙元化吃惊的重复了一遍――在他看来68斤的炮子已经够骇人了,何况上百斤!

    他难以置信的再一次打量眼前的火炮,光滑的炮口,闪闪发亮的炮身,都给他一种很强的视觉冲击。整个火炮给他的印象居然是――“精巧”。

    他的目光投射到炮身下的炮架上,不是他自己亲自督造的西洋式样的四轮木炮车,而是装在精巧的铁质炮架上,有许多的铁杆、转轮还有些看不明白的铜铁件,有些似曾相识――和远西奇器图说里的物件相仿,但又不完全相似。

    不知道炮身下这一堆物件又有

-->>(第3/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