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临高启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六十七节 长盈仓的米(第3/5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漕改海上却是复社的同路人,因为奉教的关系和徐光启等人的关系不浅,这对迫切需要内阁大佬支持的东林复社集团来说也是个重要的盟友。

    吴芝香带来得,正是沈廷扬和赵引弓梦寐以求的东西:米――充足的米。不但补上三万石的缺额绰绰有余,即使再多要也不成问题

    米不在江南,但是距离亦不远,关键是的运到上海来也不难,只要双方谈妥条件,很快就能交割。

    至于价格,也不算贵,运到上海不过每石二两银子――哪怕不运到辽东,就地发售都能赚到钱。

    赵引弓虽然心中欢喜,心里也起了很大的疑虑:天上不会掉馅饼,他实在想不出这大明的天下哪里能轻轻松松的拿出几万石的廉价的米来。

    要不是他对吴芝香这个人的身世背景和他当初在广州的“表现”知道的一清二楚,恐怕要直接视他为招摇撞骗了。

    “米在何处?”赵引弓追问道。

    “清江浦。”

    赵引弓暗叫惭愧,自己居然把这个地方给忘了!

    清江浦隶属淮安府山阳县,虽然本身不过是个镇,但是自从明初陈瑄开埠,漕运废海改河之后此地已经成为南北水陆运输的交通枢纽地带。

    明初陈瑄主持漕政时,创行了漕粮“支运”制度,即在淮安、徐州、临清等运河沿线重镇,分别建筑中转粮仓,各自接纳指定地区的民船送来的漕粮。常盈仓就设在清江浦,来自江西、湖广、浙江一百五十万石粮食就是这里进行转运储存的,常年存粮都在百万石以上。

    既有大粮仓,少不了就有无数大大小小的硕鼠。围绕这座大仓库,漕运的、管仓的,上到总理仓库事务的户部主事,下到搬运粮米的库丁,船上的漕丁……形形色色吃漕的人不计其数。每年运往京师的四百万石漕粮,路上运费和损耗竟然高达八百万石。清江浦就是这沿途的吸血管道中最大的一处。此地沉淀下了大量的仓米可供销售就不足为奇了。

    吴芝香当然算不上“硕鼠”,不过他

-->>(第3/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