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贞观大闲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八百五十章 迂腐傲气(第2/7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的身份终究是宰相,国之砥柱,孰轻孰重他还是分得清的,宰相有宰相的宽宏气度,从不因人废言,只要提出的注意是正确的,天大的私仇皆可先放在一边。

    毫无意外的,君臣三人坐在殿内商议了一阵后,便马上同意了李素献的计策,两位宰相办事效率很高,离开甘露殿后便立马去了尚书省,开始分工准备。

    很快,真腊国,林邑国等南方盛产稻米的小国使臣们被尚书省紧急召见,当日夜晚,尚书省两位宰相亲自出面,开始与诸国关于购买粮草一事进行了首次谈判。

    这个年代的人眼界终究没有那么宽,包括李世民和长孙无忌房玄龄这些君臣在内,他们眼里的“天下”,只是一个中国的版图,或许可以更远一点,目光放到诸如吐蕃,高句丽等这些对自己的社稷有威胁的邻国上面,大多数时候,君臣们看邻国的目光都是带有几分敌意的,首先想到的便是咱们能不能用武力征服他,把这个国家的疆土纳入自己的版图。

    除了战争之外,关于商业贸易方面,大唐也不是没有过涉及,否则李世民也不会因为丝绸之路被西域小国截断而勃然大怒,不惜发起两次战争扫平西域,以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

    这个年代里,对邻国的商业贸易不是没有,但,大多被限定在民间的范围之内的,比如大唐的各家门阀世家,包括程咬金长孙无忌等这些新兴门阀,各家都养着好几支规模庞大的商队,专司来往大唐和邻国之间,买卖交换各国的物产赚取利润,简单的说,大唐的商业是民间的商业,国家却甚少参与过。

    虽说大唐是相对开放的年代,但朝堂上所立者皆是士大夫,这些人明知商业行为对国家的必要性,可心里还是十分鄙视抗拒商贾之事的,因为圣贤说过“小人喻于利”这句话,所以他们能够接受民间商业,甚至自家也在暗地里养了好几支商队干着“喻于利”的买卖,若将商业行为上升到国与国的地步,他们可从来没这么想过。

    泱泱上国嘛,自尊心强得有点过分了,总觉得咱们自家物产

-->>(第2/7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