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贞观大闲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八百六十一章 临别饯宴(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一缩,沉声道:“你身躯不便,沉疴在身,如何耐得行军之苦?罢了,朕知你心意便够了……”

    李泰斩钉截铁道:“不,父皇,儿臣一定要随父皇出征!再苦儿臣都能撑过去,父皇在辽东出生入死,儿臣怎忍在长安安享太平?此不孝也,求父皇应允儿臣所请!”

    李世民皱眉:“朕知你心意便够了,为何如此执着?战场刀箭无眼,你是读书人,素未经历战阵,何必冒此性命之险?”

    李泰重重磕头,然后以头触地一动不动,虽未再出声,可这个动作却充分说明了他主意已定,绝不更改。

    李世民目光如电,深深地注视着他,父子二人就这样陷入久久的沉寂和僵持。

    良久,李世民长长一叹:“罢了,朕便应允你随军吧,明日城外屯营校场点兵,大军开拔后,你须时刻随朕身边,不可贸动。”

    李泰大喜,急忙拜道:“多谢父皇成全!”

    李泰满意地离开了,今日进宫的目的已经达到,他仿佛获得了重生一般,整个人注入了一股清泉般的活力,心情也放松了许多。

    顺利达到这个目的,或许,东宫太子之位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绝望,东征之战不仅是大唐的国战,同时也是他李泰的战场,这场战争的胜负,不仅决定国运气数,也决定他个人的生死荣辱。

    明明胜券在望,却不慎中盘失地,教他如何甘心?

    …………

    李泰离开很久,李世民仍负着手站在殿门前,入神地仰头看着天上一轮昏暗的残月。

    良久,李世民忽然道:“常涂。”

    常涂如鬼魅般出现。

    “魏王近日出过府吗?”

    常涂语气平静地道:“昨夜魏王从王府后门悄悄出府,只带了两名随从,去了长孙府,在长孙府后院东厢房里,二人相谈半个多时辰后,魏王悄然回府。”

    李世民目光顿时冷森起来,挥退常涂后,蹙眉久久不语。

    半晌,李世民如呢喃般轻声自语:“……尔已位极人臣,为何仍不知足?竟参与天家争储之事?辅机啊,长孙一家之盛衰,怎可用天下社稷之兴亡换取?”

    ***********************************************************

    长安城,晋王府。

    今夜晋王设宴,款待宾客。

    宾客不多,最重要的宾客是李素,除了李素外,还有许敬宗,裴行俭,李义府三人,明眼人都看得出,这三人只能算是陪客。

    纵然是陪客,三人也受宠若惊。

    如今魏王失宠,晋王异军突起,朝野皆知晋王李治在当今天子心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了,于是李治在朝堂中的声望也渐渐隆厚起来,尤其是东征圣旨颁行天下,天子指名晋王留守长安监国后,李治在朝中的声望已然达到了巅峰,朝臣们震惊之余,已不得不承认一个铁一样的事实,晋王有很大的希望成为东宫太子。

    所以在许敬宗三人的眼中,晋王成为太子已是铁定的结果,未来的太子宴客,只请了寥寥几人,说明他们三人在太子心中分量不低,将来一个潜邸从龙之功是跑不掉了,三人自然欣喜若狂。

    当然,比起晋王对李素特殊的礼遇,三人的待遇自然还是差了许多,这个……没办法,谁叫晋王与李公爷的交情非同一般呢,当初晋王还是个懵懂青涩少年时,二人便有了晋阳同生共死的经历,这可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

    此时,一身华贵便袍的李治已端起了杯,亲自离席走向许敬宗。

    许敬宗心头一跳,急忙起身。

    李治端杯走到许敬宗面前,含笑注视着他,道:“许少监,我很早便认识你了,当初子正兄还是火器局监正的时候,我便与你见过,听闻你还是子正兄的妻叔,治能得许少监辅佐,实为幸事,治敬你,饮胜!”

    许敬宗一脸感动,连连自谦几句,然后很痛快地仰头饮尽。

    李治满上酒,又走到李义府面前,含笑道:“李学士,治也很早就认识你了,当年剑南道巡察大使李大亮向父皇荐举,赞你‘才思精密,执笔如刀,可相矣’,这话治一直记得,没想到李学士也愿辅佐我这不才之子,实在委屈足下了,来,治敬你一杯,饮胜!”

    李义府诚惶诚恐状,抢先一口饮尽。

    李治又走到裴行俭面前,笑道:“许,李二位皆是孔门书生,裴兄虽位卑,却是难得的文武双全,子正兄曾多次向我荐举兄之高才,今日得见,果然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