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限制级末日症候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2184 降小调(第3/6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作,如果一个研究人员可以看到许多未知的碎片,那么,他往往首先会选择距离自己最近的,看得最清楚的那枚碎片作为自己的研究目标。

    这种选择放在平日里,当然是最正确的选择。当这些未知并没有表现出可以被人察觉的危害性时,对这个未知的研究就不是什么紧迫的事情。

    但是,放在现在,一直以来都遵循的科学研究习惯,却正好成了研究人员的薄弱之处。当一个他们无法观测到,无法观测清楚,无法通过已有理论高度去解析的东西,却实际对认知世界产生了影响时,他们就会感到有些手足无措。

    “病毒”是这样的东西,系色中枢和超级桃乐丝也是这样的东西。

    尽管在一开始,就有人质疑“病毒”是否真的存在,是否只是在过度的思虑中,将一些本就关联不深的情况串联起来才产生的错觉。是否最初提出“病毒”存在的那个人,自身就存在心理精神上的疾病,例如被害妄想症之类。

    但是,当那些奇怪的现象接踵而至,就愈发让人可以感受到其中的关联性。“病毒”到底是什么?至今都没有一个定论,它一开始,只是从理论上浮现的一种可能性,但是,当一个个现象和这个可能性联系起来,并切实影响着这个世界的时候,就再也没有人可以否定它的存在了。

    只是,仅仅去研究现象,根据现象研究去总结理论,真的可以靠近真相吗?过去,研究人员认为是可以的,只要时间足够,科学的逻辑足以顺藤摸瓜,就如同现代科学的起源和发展史所描述的那样:所有对理论的研究,大都时从研究既有可以观测到的现象开始的。

    从现象到本质,本就是科学的过程。

    也许,在研究“病毒”的过程中,研究人员最为后悔得是,自己太低估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所需要的时间,错误估计了“病毒”的危险。他们习惯于拿人类过去研究过的东西去类比“病毒”,用过去研究所花费的时间去对照“病毒”研究需要花费的时间。科学进步的速度和高度,现有生存环境

-->>(第3/6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