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卒精壮。师长斗矢立于车右,与熊荆隔着御手。
“禀大王,全师计五千一百三十六人,矛卒三千六百人,未有弓卒、骑卒。”斗矢报出准确的数字,也说出了人数少于正常师旅的原因。
“誉士几何?”尽管早就知道新编师旅没有弓卒和骑卒,熊荆仍然暗暗叹了口气。
“禀大王:师中誉士三十六人。”斗矢的回答出乎熊荆意料,他正要问誉士这么少五千多人如何指挥时,斗矢目光有些异样,补充道:“军中又有斗氏家将一百二十余人,以为臂指。”
安陆靠近斗氏治下的唐县,复郢时斗氏留守的老弱轻易接管了安陆。霄县情况不同,然而两县士卒合为一师,斗矢做了师长,实际这个师也被斗氏控制。
斗氏控制了商於、汉中,实力一跃成为诸氏最强,正朝上妒忌的人不少。几番朝议,商於之地认为应该归斗氏,毕竟这是一个战区,不好分割。南郑盆地也应给斗氏,这也是一个战区,不好分割,但安康盆地不能给,上庸六县应该给汝水、颖水、淮水上游的老公族。
蜀地那就更不能给。大部分朝臣宁愿蜀地给巴人,让巴人在川内坐大,也不愿意斗氏再得蜀地。巴人是外人——外人坐大不老实,打就是了。斗氏是自己人,自己人遴选诸敖、朝臣十万甲士拉出来,其他人也就没了希望。不要说成为诸敖之一,说不定还要被踢出正朝。
因此朝臣们正在准备几个朝议:一氏不可二敖,即一氏一敖原则;亦不能再用剩余甲士支持他氏为敖。比如某氏有十万甲士,五万甲士可选一敖,五万甲以外的甲士即失去遴选诸敖的资格,以防小氏成为大氏的傀儡。另外,各县邑正朝之臣的数量必须确定上限,东地当以始行敖制时各县邑户籍数为准,旧郢等地则当以收复后初编甲士数为准。
两个朝议都是为了限制若敖氏的,复郢之前若敖氏有唐县、随县、息县、城阳(包括稷邑小盆地)四地,复郢后除了这四地,又增加了商於之地的上洛县和商县,南郑盆地的南郑、沮、成固
-->>(第2/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