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我将交好楚国,以楚国为盟,驱祭仲出郑。”同样是坐最后排,十五岁的逯杲跪立相答,他的想法和陆蟜全然不同,看来生活艰辛、磨难不少。
“先生,我将祭于太庙,卜之为吉方行事……”又一个学生跪立回答,可他的答案马上被人反驳,“卜以决疑,不疑何决?乱国之人当速杀之。”
一旦说开了,三十多个学生叽叽喳喳,什么答案都有。总而言之,席次越靠后排答案越靠谱,因为学生年龄较大,阅历较多;越靠前排答案越离谱,除了熊荆。
乱纷纷一阵,答的人基本答完了,宋玉看向熊荆,笑道:“子荆何为?”
“……”熊荆沉吟,不答反问:“敢问先生:祭仲为郑之大夫,如何专断了权力?”
“呵呵。”宋玉明显一愣,然后笑出了声,他点头嘉许:“善,大善。祭仲为郑之大夫,他能专断于郑国,公室衰弱了。子荆你如何处置?杀之?盟于大国驱之?”
对于专断国权之人,不是杀就是驱,这是学生们答案的总结,也确实没有更好的办法。宋玉再问时,熊荆只道:“我亲杀之。”
全班学生都静下来听熊荆作答,听闻他的答案是‘亲杀之’,坐在后排的陆蟜高喊一声‘善’,而答之‘以楚国为盟驱祭仲出郑’的逯杲却忍不住摇头长叹:荆王子太年轻了!其他学生神色各异,也有不少人选择杀掉祭仲,可他们不是亲自动手,而是要换一个能成事的臣子。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亲杀之不慎身死,怎么办?”宋玉再问,他感觉熊荆似乎太鲁莽了,亲杀之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让臣子杀其外舅,不仁;王者避于臣子身后,不勇。不仁不勇,何以为王?”
熊荆在所有学生当中个子是最矮的,可每次他发言的结果都让人仰视。‘不仁不勇,何以为王?’不说其他学生,就是宋玉也呆立当场——以他对楚国历代楚王的了解,能有这种见识的,也就只有先文王、先武王、先
-->>(第3/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