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用出了大帐,郑智手中正拿着一封文书,正是刚刚快马加急从东京送来的,上面有中书省,尚书省与枢密院三处大印。内容便是叫郑智派遣人员到各路州府去征收军饷。文书下面桌案之上,还有圣旨,文书自然是给郑智下的命令,圣旨便是给各路州府主官看的,以配合郑智行事。
这事情最终还是让郑智来负责,而不是从东京下派官员来做,必然也是童贯安排的。显然是想要把好处都给郑智一人,让郑智发这笔横财。不想有旁人插手捞好处。
郑智看着这封书信,慢慢微笑出来,心中也是乐开了花。钱粮之事,便是如吴用说的,多多益善。如此养这五六万杂兵,也就不在话下。
此事还得有人来办,郑智立马提笔写信回沧州,此事光是军汉还做不了,得文武配合。一方面要军汉带兵快速下手,以免有人藏私,更要震慑反弹官员。这些官员明面上抗旨是不可能的,拖拉一番的办法多的是,拖拉之后必然就会藏私,军汉便是要防止这些事情。
一方面还要有能记录点数的衙门刀笔吏来负责钱粮清点入册,军汉大多是做不来这种事情的。
东京汴梁,又是大震动。
王黼辞官,蔡京“养好了身体”,重新上位,七十三四岁的蔡京又重新上位,任尚书省左仆射,太宰。
朝堂之上,便是蔡太师与童太师两大巨头了。
刑部尚书范致虚也得以升迁,任尚书省右仆射,少宰。
左右仆射成太宰少宰,也是宋徽宗改制之后才有的。宰相,本是泛指,如今便合二为一成了一个职位了。
王黼失了权职,却也并未闲着。钻营之人,总有钻营之法。
皇帝赵佶一生有三十二个儿子,其中大儿子赵桓为太子,时年刚刚二十出头。三子赵楷小赵桓一岁,却是更得宠信。
只因赵桓继承了赵佶之才,擅诗文,擅书画。在一年多前,这赵楷还偷偷参加了科举,一路从州试考上去,还勇夺状元。赵佶闻之大喜,虽然把这
-->>(第2/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