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寒门状元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四五章 飞来横祸(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惠娘回去后愤愤不平地想,我怎么没小郎这样的儿子?换作是我,肯定不会跟这个姐姐这么死皮赖脸……去了京城,知会儿子一声就好,还是好好过自己的日子,做生意赚钱养家,让儿子有闲暇过去看看就好了。

    现在倒好,根本就不是逃难到京城,而是********去打搅你儿子平静的生活,影响他的前途。

    ……

    ……

    惠娘气愤难平,连之前想过的提醒周氏的话都忘了说了……她本想告诉周氏,这远行路上最大的忌讳就是钱财露白。

    你这一路大手大脚花钱,不是招来贼人惦记?

    虽然忘了说,但惠娘心里堵着一口气,后来想起了也懒得提醒周氏……

    当女人发脾气时,自私起来简直不可理喻,就算是贤惠如惠娘,偶尔也有失去理智的时候。

    当然,惠娘想的是,如今已经过了大江,远离福建布政使司衙门的人,再加上在江西以及南直隶境内,看到当地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根本就没有福建虫灾盛行的惨状,直观地以为中原之地也很太平。

    她却不知,越往北走,危险越大,盗匪贼寇越多。

    贼人同样要吃饭,有各自的经营模式,在穷山恶水的地方抢劫,就会变成跟朱山的父亲朱起一样,就算干杀头的买卖,一群人依然只能吃糠咽菜,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生活。只有中原之地,商业来往频繁,随时都有肥羊路过,当山贼油水才充足。

    况且大明中原地区就算富庶,也因为瘟疫和天灾频频出现,许多地区不时出现荒无人烟的状况。

    去年秋天到今年夏天,中原地区大旱,庄稼几乎绝收,照理说官府派人赈灾后,情况会缓和许多,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这得从年初高明城到京师、河南、山东等地赈灾说起。

    高明城虽然在治理灾情上得到弘治皇帝肯定,可他采用的方法非常极端,就是把灾民驱散,分别安置了事。

    其实不能算安置,就是把人赶到某一地区,任由这些人自生自灭。

    从表面上看,往京城走的流民大幅度减少,灾民打散了不能闹事,同时还为朝廷省了钱粮,如此一举多得,高明城就这样重新得到弘治皇帝的信任。

    看看,当初朕用人没用错,这是个有能耐的人,就算贪了点银子,也都交公了,朕就不计前嫌继续用他。

    旱灾治理结束,地方上大致恢复安宁,可问题也来了,中原地区盗匪骤然增多,那些没活路的灾民,没办法揭竿而起,但好歹能占山为王,再加上地方上本来就有盗匪窝,这些盗匪算是“职业盗匪”,趁着大灾招兵买马,各个山寨当前都是兵强马壮。

    府县衙门和卫所,为了自己那口安生饭,采取了对盗匪不管不问的态度……地方上从来都是如此,事情没闹大之前,想让我们拿出实际行动来解决问题,门儿都没有。

    结果就是,一行人刚抵达河南归德府地面,就被一群盗匪给盯上了。

    但也仅仅只是盯上,因为这一行随从人员相当多,尤其是曾经干过山贼,对劫道行当颇有研究的朱起,极为谨慎,使得许多小规模的盗匪只能望而兴叹。

    这一路小心提防,已经躲过几批盗匪,但总归有些大的盗匪势力躲不开,尤其这一行还这么张扬,周氏在外大手大脚花钱,想不惹人注意都难。

    冬月初四,天已经很冷了,白天变得很短。本来想在过了中午后就不再出发,因为每天基本都是卯时就起来赶路,到下午太阳没落山之前,就得找地方落脚,这是躲避盗匪的好办法。

    盗匪习惯了在黄昏到前半夜这段时间行动,没有说一大清早不睡觉跑去劫掠的。

    通常申酉之交前后是最危险的时段。

    这天中午,刚好经过一个市镇,可周氏见儿子心切,听说前面不到二十里就有另外一个镇子,镇里还有官驿,她就主张提议继续行路,这样在天黑前便能抵达。

    惠娘也放松了警惕,看看官道平坦,周围又没有山岭,便想着多赶路,于是应允下来。

    结果就是这二十里无遮无掩的宽大官道上,突然从两边的草丛中冲出一伙七八十人的盗匪。

    当惠娘反应过来时,车驾已经被人给围上了。

    “白动!白动!再动把你们戳几个窟窿!”

    中原的话,跟福建客家话差别太大,两边语言不通,再加上涌出来的盗匪不少,车驾被围之初,显得很是凌乱。

    这些个盗匪不像是普通草寇,都带有武器,刀枪剑戟显得极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