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民国之文豪崛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913【文艺报国】(第3/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没有爆炸,所以这家茶馆还能照常营业。

    茶馆里摆着很多竹制椅子,舞台上正有人在唱川戏,而演出内容竟是把抗战电影《保卫我们的土地》改编成了川剧版。

    随着无数文人和戏剧表演者内迁,川剧也在抗战中焕发新生。这些外地人从学四川话开始,一步步成为川剧票友,并创作出大量的爱国川剧。本地传统的川剧从业者,也在这种交流中开始融合吸收其他戏剧的菁华,甚至主动朝现代话剧的表演方式靠拢。

    茶倌端着长嘴茶壶快速迎上来,突然眼睛一亮,笑道:“是周神仙嗦,你老人家快坐!”

    周赫煊拖椅子坐下,笑着用重庆方言说:“你们这间茶倌生意还好嘛。”

    “那肯定瑟,”茶倌自豪地说,“张天王是我们茶倌的台柱子,今天他老人家没来,不然茶倌里头就挤爆了,你来听戏都找不到坐的地方。”

    “张天王”就是川剧天王张德成,艺名“小偏褡”,昵称“张二娃”,自贡人,抗战期间担任中国戏剧协会理事和陪都分会理事长,演出了《柴市节》(歌颂文天祥)、《扬州恨》(歌颂史可法)等大量爱国剧目。这位先生跟共党走得很近,还出面保释过地下党,家里屡遭国党特务搜查。

    “好!”

    “硬是要得!”

    茶馆里喝彩声四起,却是台上演员在表演变脸技巧。

    此时的川剧变脸,还没成为独立表演项目,大多数情况是配合剧情而演出。比如演到义愤填膺的时候,演员突然变脸,以表达人物情绪的转换。

    陈桂民瞪大眼睛看着舞台上,惊讶道:“他的脸谱是怎么变的?”

    周赫煊哈哈笑道:“独门秘诀。”

    很快川剧演出结束,茶馆伙计抬上去一个案台。

    一位身穿长衫的先生缓步而出,慢吞吞摆上醒木、手巾和折扇,这是要表演四川评书。

    那说书先生的第一段话,就把周赫煊给逗笑了:“哥子伙些,《中国队长》第三集今天出

-->>(第3/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