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民国之文豪崛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979【抗战时期的教育】(第3/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但愿你没把我的真实用坏。”

    段志开拿着字条愣了半天,也不知在做着什么思想斗争,突然放下礼物转身就走。他没有去中央银行报道,而是选择参军打仗,最后牺牲在抗日战场上。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

    七月下旬。

    陶行知从合川来到周公馆拜访,他实在是没有别的办法了,听说周赫煊捐款大方,于是来这里碰碰运气。别的学校多少还有点政府拨款,但育才学校却是民办的,所有经费都靠陶行知到处化缘解决。

    “陶校长,稀客,稀客!”周赫煊笑着迎接。

    陶行知也不绕弯子,开门见山的说:“周先生,实不相瞒,我这次是来请求帮助的。育才学校的经费不够了……”

    “需要多少?”周赫煊直接问。

    陶行知说:“一万法币。”

    周赫煊笑道:“现在物价飞涨,一万法币哪够用?我给你十万!”

    1941年夏天的一万法币,只够买几十袋面粉。

    陶行知刚坐下就重新站起来,抱拳道:“都说周先生是及时雨,这回也是真的相信了,陶某感激不尽!”

    周赫煊说:“以后学校资金不够,尽管来找我。”

    陶行知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只是不停的抱拳挥舞,连连说道:“多谢,多谢!”

    希望小学这些年也是一直在办的,日军入侵华北之前,周赫煊就让文绣等人带着学生南下。现在大后方已经有80多所希望小学,主要吸收战争孤儿和贫寒子弟入学,顺便也帮一些低级知识分子解决了生计(当老师)。

    如果说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有什么施政亮点,那无疑要数教育事业了。

    抗战初期,常凯申就特别做出指示,把学生从征兵对象中剥离出来,并大力发展教育来为战后恢复做准备。八年全面抗战打下来,国府的地盘越来越小,经济越来越困难,但教育却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

    (大后方)在校小学生数量,从1

-->>(第3/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