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民国之文豪崛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085【魔幻现实主义】(第3/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似乎在整理故事大纲,好奇问:“写小说?”

    周赫煊点头道:“我想把小杭母子的故事写下来。”

    “到时我一定拜读。”谭熙鸿笑道。

    孟小冬坐在旁边微笑不语,她喜欢看周赫煊认真工作的样子,觉得特有知识分子气质。所以每天晚上,她都会给周赫煊准备宵夜,端到书房去看这个男人忙活。

    周赫煊在火车上构思小说时,郑振铎却在上海为《小说月报》的稿件而发愁。除了新作者老舍的《老张的哲学》,他最近没有发现其他精彩小说,各地来稿质量都不咋地。

    五四文学兴起至今,已经开始由盛转衰了,很难出现全新的突破。

    咱们来说说五四新文学的情况,1917年—1927年这十年时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以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为标志,宣告着“五四文学革命”开始,它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十年间,全国大大小小的文学社团,以及相应的刊物,足有100多个。

    它相当于一场文学界的思想启蒙运动,白话文写作让汉字的力量获得释放,极大提高了信息和科学的传播速度。知识分子的思想观念得到进一步解放,自由、民主与科学受到人们的追捧。

    五四文学革命,同样也革新了中国文学的创作思维,大致分为“为人生派”(现实主义)和“为艺术派”(浪漫主义)。

    “为人生派”认为,文学是一种工作,它应该反应人生、反应社会现实,探讨关于人生与社会的一些问题。所以,这一派创作的小说,也被称为“问题小说”。

    问题小说的扛鼎大拿首推鲁迅,《狂人日记》堪称此类翘楚。其中“乡土文学”在问题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作品或多或少都受鲁迅影响,反应了当时中国农村的尖锐问题。

    “为艺术派”则刚好相反,他们强调作家的自我表现,其中以郁达夫为代表人物。这派作品更

-->>(第3/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