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清巨鳄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百三十七章 隔空骂战(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加速割据南方之步伐,甚至有可能直接举兵造反!

    对于朝廷而言,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他这几日左右权衡,敏锐的察觉到易知足此举必然与回国的使团有关,天下没有那么巧的事情,易知足这两篇文章早不发迟不发,偏偏赶在使团抵达上海之后在报纸上刊载!

    “皇上,恭亲王、醇郡王,在外递牌子求见。”

    咸丰霍然转身,“让他们进来。”

    “臣弟奕枻、奕訢,恭请圣安。”一别两年,奕枻、奕訢两人的声音里都夹杂着一丝激动。看着两兄弟见礼,咸丰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目视两人起身到的跟前,他才微笑着道:“都是自家兄弟,无须拘礼,赐坐,看茶。”

    待的两人谢恩落座,他才笑道:“都清减了不少,也黑了不少,精气神倒是不错,西洋一行,可还顺利?”

    奕訢注意到咸丰明显消瘦了些,而且脸色也更为苍白,闻言忙欠身道:“回皇上,使团周游列国,一路皆有元奇船队和各国战舰护送,悉心照料,异常顺利。”

    对于使团出使西洋各国的情况,咸丰也通过电报有所了解,当即不咸不淡的问了一些情况,奕枻、奕訢则是一一据实回话,虽然都是自家兄弟,但两人都被咸丰一撸到底,遣使西洋,都陪着几分小心。

    咸丰也并不急于详细询问出使西洋各国情况,毕竟两人才返回京师,略微问了问便话头一转,“易知足在报纸上发表的两篇文章,你二人可知道?”

    “臣弟二人抵达上海,曾见过易知足,且吏部左侍郎曾国藩与其还有过一番长谈。”奕訢说着起身,呈上两份折子道:“这是臣弟以及曾国藩就谈话整理的折子。”顿了顿,他还是补充了一句,“曾国藩在湖广帮办军务期间,与易知足有过往来。”

    接过折子,咸丰先是翻开奕訢的折子,看完之后沉吟了一阵,接着翻看曾国藩的折子,半晌,他才合上折子,对外吩咐道:“宣曾国藩觐见。”

    随后,他才瞥了奕訢两人一眼,道:“易知足是何意思?”

    这话有些没头没脑,迟疑了下,奕訢才欠身道:“回皇上,臣弟窃以为,其意在鼓动朝廷变法革新,以图自强。”

    沉吟了片刻,咸丰才开口道:“离京两年有余,先跪安吧,明日再递牌子。”

    待的两人行礼退下,咸丰又拿起两份折子细看,很明显,不论是变法革新,还是废除捐纳,改良科举,易知足的目的就只有一个,推行新学!

    曾国藩虽然身为礼部左侍郎,但单独觐见天颜的机会还真没几次,在领示威内大臣的引领下进了芳碧丛,一进门他便跪下道:“微臣曾国藩恭请皇上圣安。”话才落音,他就听的一阵连续的咳嗽声,皇上龙体欠安?他也没敢多想,毕竟京师都知道,当今自幼就体弱,待的咳嗽声平息,他才起身,低着头走到咸丰跟前的白毡毯上跪下。

    一番咳嗽之后,咸丰呼吸显的有些急促,待的平息之后,他才缓缓开口道:“可知易知足为何要推行新学?”

    “回皇上。”曾国藩沉稳的道:“微臣愚钝,窃以为元奇推行新学,乃是欲效仿西洋各国。”

    咸丰略微沉吟才道:“你对此是何看法?”

    “回皇上。”曾国藩毫不迟疑的道:“推行新学,乃是大势所趋,富国强兵离不开新学,但儒学乃国之根本,微臣窃以为,新学势必推行,但必屈居于儒学之下,不可同等待之。”

    这话可谓是说道咸丰心坎里了,他饶有兴致的问道:“对于新学,是否能给予相应的功名?”

    “回皇上。”曾国藩不慌不忙的道:“若不给予相应的功名,新学则难以推行,天下读书人寒窗苦读,为的就是功名!微臣窃以为,新学取得学士学位者给予相应的举人功名,颇为妥当,另则,朝廷可以通过考试以及限制各省设立大学的数目以及规模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咸丰瞥了他一眼,暗自苦笑,各省举额基本都是定数,三年乡试,一省举额不过百余上下,大清立国两百余年,获取举人功名者不过十余万之众,而新学一所大学每届毕业生都是数百,相差之大,何止十倍?十年二十年之后,朝廷怕是连赋税都收不到了。

    “跪安吧。”咸丰缓声道。

    从芳碧丛出来,曾国藩一路紧锁着眉头,他自然清楚,这番奏对,咸丰不甚满意,但眼下他确实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易知足这是要做好人,为新学争取功名,朝廷不论怎么做,都是做恶人!

    上海,镇海公府,长乐书屋。

    赵文烈缓步走进书房,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