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丹年果然没有反对,他只问了一个问题:“我要是分一个班出来,能不能有人考得上大学。”
“您应该问,有多少人能考上大学。”杨锐的自信是藏在骨子里的,还有一点点的高傲。
卢老师被他的话给唤醒了。
是啊,分班算什么,关键是高考指挥棒能不能挥出去。
如今的中学,甭管教学楼有多高,校园有多大,老师有多牛,终究只有一个指标,升学率。
什么素质教育,什么抹煞天性,学校不关心,家长不关心,学生自己也不关心。
这是一个刚刚吃饱了饭的年代,人们不缺梦想,可人们唯一有的也就是梦想。
他们缺乏的是实现梦想的通道。
家长和老师教育孩子的时候,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等你考上了大学,爱怎么样就怎么样”。
考上大学可以做史玉柱,考上大学可以做海子,考上大学可以做书记……考不上大学,要么做农民,要么做工人。
是坐在教室里抹煞天性,还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抹煞天性?是应试教育枯燥乏味,还是工厂里更枯燥乏味?早熟的学生们有自己的计较,沉重的父母和老师也有自己的一本账。
学校同样没有例外的选择。
高升学率,就意味着更多的经费,更多的职称名额,更多的奖金,更多的学生,更多的优秀教师……
除此以外,你教出一名音乐家美术家或者奥运冠军,都只是锦上添花而已。
尽管不愿意承认,可大家心里明白,艺术家和运动员这种东西,成功的少,成名的少,能吃一辈子的更少。
西堡中学的回炉班和其他学校的回炉班一样,就是集合全校之力,向着升学冲刺的班级。
在这一点上,赵丹年和其他学校的校长也没什么区别,他就指望着学了两三年,三四年的老生们能一鸣惊人,考上大学。
从78年到82年的四年间,赵丹年的目标从来没变过。
-->>(第1/6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