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宰执天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3章 枕惯蹄声梦不惊(12)(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罪责之。”

    ‘又在卖菜了。’曾布心中冷嘲,不仅是蔡确的那点小心思,还有蔡确的话:‘反过来还差不多。’

    赵光义毁晋阳,‘尽焚其庐舍,民老幼趋城门不及,焚死者甚众’,城高四丈,城周一万五千余步——差不多四十二里——的旧太原城,被彻底毁坏。而新修的太原城城周则不过十里出头。

    旧太原跨汾河而建,分东、西、中三城,所谓‘都城左汾右晋,潜丘在中’,西城中更有仓城、新城和大明城——即为战国遗存的古晋阳——三个子城。

    这样的城池的确坚固,可相对于极度匮乏的兵力,过于庞大的城池反而是个累赘,根本守不过来,总不能去依靠刚刚征发来的民兵?若太原犹在原址,旧城依然保留,辽军说不定就敢打太原城的主意了。那样的情况下,可就有的韩冈头疼。

    “持正相公多虑了。王子难是国戚,身在八议之列,依例当减罪,岂会深责?”张璪说道。

    “八议是定罪上才用到的。现在是给王.克臣定罪呢?还是在商议他是否适合继续留任太原?”曾布突然开口发问,“如果王.克臣手中能多上两万兵马,结果自会不同。所以石岭关破,他的责任本不算太大。雁门、代州的主要责任也不在他身上。”他明确的反对,“何况韩玉昆也希望他能留任。试问万一撤换了王.克臣而导致战事不利,那么制置使司会不会归咎于东府?”

    蔡确敛起眼神,转瞬又对韩绛道:“子宣言之有理。子华兄,既然如此,不如交予圣裁吧。”

    韩绛沉默了一下,点了点头:“也罢,就交予皇后圣裁。”

    “邃明?”蔡确再问张璪。

    张璪随即点头:“如此也好。”

    让皇后选择如何处置王.克臣的决议,就这么定了下来。

    不算太大的事情——比如如何处置王.克臣——如果两府中有分歧的话,就会交予皇后来决定。甚至会故意在一些小事上表现出分歧的样子来。只是大事上的决定,两府却会尽量做到同一个立场。

    这是逐渐为两府所默认的规则。

    异论相搅的帝王心术,宰辅们哪个不熟悉?他们可都不想看到皇后把这一套招数练到当今天子那般炉火纯青的水平上。

    不过韩绛、张璪脸色都有些阴沉。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打算被曾布阻止,而是因为曾布让他们清醒了一点,不要去挑战皇后对韩冈的信任。

    皇后学不会异论相搅的确是好事,但变成对韩冈言听计从的情况,可就让几位宰执心中不舒服了。

    蔡确轻叹了一声,问几位同僚,“韩玉昆发来的奏表到底该如何处置?皇后殿下肯定要问,好歹得有个章程出来。”

    绕了一个大圈子,终究还是逃不掉这个难题。

    韩绛一番思前想后,最后道:“就照例发在邸报上吧。”

    他回望蔡确,蔡确微一沉吟,点头道:“也好。”

    “子宣、邃明,你们看呢?”他又问着曾布和张璪的意见。

    两位参知政事点了点头,投下了赞成票。

    来自边关的军情,如果是有利于官军的,通常都会如此安排。如果是大获全胜,飞捷入京的话,更是要入告太庙,或是在文德殿上君臣共贺。既然韩冈本人没发捷报,那就当成是普通的有点战果的军情,在邸报上向下通报便是。

    先等等看吧。

    政事堂中不止一人这么想着。

    ……………………

    “辽贼退得还真是干脆。”蔡京笑了笑,右手轻抬,示意来通报消息的耳目退了下去。

    乌台中的御史们,可谓是整个京城中,对小道消息最敏感,同时也消息最灵通的官员。其中身为侍御史的蔡京得到河东制置使司的奏报内容,连同宰辅们的决定,也不过隔了一个时辰而已。

    从通进银台司和东西两府中传出来的消息很是夸张:辽贼在太谷围城一夜,贼众多有伤亡。又因为援军随之北上,便闻风而退。又用计火焚城外南北二市,没于火海的贼众数以千计,在烈焰中尽为飞灰。

    同属台院、又问蔡京知交的强渊明摇着头:“都不知那一份奏报到底掺了多少水,要打上个几折!”

    “若是别人说来,也就一成两成可信。以韩三的性子,对半折吧。”蔡京边想边说,“烧死烧伤以千计,多半是假,事后斩首则肯定为真。韩三领兵多年,倒还不至于犯这样的错。”

    上报的战绩通常都是尽可能往天上吹,一方面是说着好听,另一方面也是助长声威。反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