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有用的。
宴卿神色有些犹豫,好似还有什么问题没有想通似的,说道:“我们身上还有不少银两,刚才我们来时的官道上偶尔会有出关的商队路过,卿想、现在去那等等,兴许还能遇到,用银子跟他们买些吃的回来,到也能坚持个一阵子。我们可以趁这个时间,让二头几人组织村中青年,到山上摘些野菜、打些猎物,维持到开春,开始播种。”
杨休点点头,这主意确实不错,现在他需要的就是时间,只要能熬过这几天,想必元彪等人也快到这里了,他走时在大同城给元彪留了消息,他自会找来,到时有了人手,就不愁接下来要如何发展了。
杨休觉得这个主意很好,村民们也是如此,不过看宴卿的神色,好似在担心着什么,问道:“宴先生,你还在担心什么?”
宴卿左思右想,把自己的疑虑说了出来。
“大人,村子周围的土地,之前是要养活两千多人的,而现在……就只剩下这些村民了,等到丰收时到是可以多出很多粮食,可地里的活不是几个人就能做的了的,我们只有这些人手,要种那么大一片地,几乎是不可能。”
杨休见他是说这个,心里面想了想,以前在部队的时候,每当南方遇到些旱涝灾情,部队就会组织人手,分派到各地去帮助村民解决难题。
所以杨休对地里的活还是很了解的,如果放在二十一世纪,有个一两个人,就能管理好一大片的地了。不过在明朝似乎真的不行,因为在明朝,从春天翻地、播种开始,都是要用人力,一点一点完成的,不像二十一世纪可以有机械。
杨休想着这个问题,无意间见到不远处几个青年正在搭建房屋,看他们建起房子的熟练样应该不是新道:“大爷,村里的青年都会木匠活吗?”
老汉顺着杨休指的方向看去,见到那几个青年,点点头道:“回大人,那几个娃子之前跟着人到关里学过些手艺。”
杨休一听这话,心里才有点底,对宴卿道:“先生放心,只要熬过了这一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