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光影年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十四章 为什么躺枪的总是我(第2/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这样一个地名放在片名中作为号召。

    然而釜山这地方对韩国人却另有意义,在他们的历史记忆中与灾难相联。

    他们看到这个片名很可能立刻会联想到战争和逃亡,因为他们在内战中曾经成群结队被追赶着亡命釜山,一路尸横遍野。

    那里有港口,可以逃离半岛,一曲民族的悲歌。

    这也是影片中出现大量军人僵尸的原因。

    把《釜山行》那张男主父亲一身是血抱着女儿的海报改成《重庆行》,国内观众可能立刻意识到战争来了,追杀来了。

    灾难片的确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自欺欺人地认为别人不会多想不行。

    苏长青对这个问题很严肃:“当然最好能过关,不用大修剧本,实在不行也有备用方案。”

    剧本如果大修那就是另一个故事,缺了隐喻内核变了,谁也不能保证剧情还会受欢迎。

    这事不能过于自信,还是把大纲先送审,该走的程序先走。

    编剧情这种事人人都能插上话,柳雨菲想了想:“如果设定在香港不行,改成内地更不行,难道你想合资拍摄改成国外生的故事?”

    这当然是条出路,去年《公主的决断》就是靠中法合资才赚钱的。

    如果和欧美合作,那么剧本肯定要改,火车指不定从哪开到哪了,演员恐怕也得换成白人,答应刘倍的女主多半食言。

    故事的内核肯定得改变,《釜山行》是一个逃命片,整部片子没有多少反抗,一路虐一路逃,最终连男主都死了,只剩下一个孕妇带着他的女儿逃到了警戒线。

    老外的僵尸片除了极少数搞笑的外,那是绝对要英雄主义拯救世界的,这种玩命逃命的主题东亚人因为历史原因能共鸣,西方人未必接受,因为很多时候他们就是僵尸,加害者难以理解受害者的思路。

    和韩国合作没有意思,九十年代许多人看过北边的电影,谁看过南边韩国的电影,那时候他们的影响力还不如大6电影。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