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光影年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零九章 善意(第2/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驻外官员为本国企业保驾护航是份内事,但如此深地介入一单具体的版权交易非常少见,除非涉及利益非常巨大。

    《泰坦尼克号》进入融资环节,作为史上最大一笔电影投资的运作还处于保密阶段,对外信息是不对称的,可眼前这个年轻人似乎很了解状况,在关键时刻死命卡脖子。

    所以站在梅露兰·多拉的立场和角度看,苏长青就是个无赖,给他点颜色看就对了。

    所以只能加码施压了,电影别拍了。

    然而这人面对压力的表现也很特别,淡定得不正常,既不重新申请摄制许可证,也不与使馆联系尝试达成双方有利的交易,似乎看清了所有筹码。

    梅露兰·多拉心里很明白因为对这人的误判,这件事的处理濒临失败,她与苏长青鸡同鸭讲,导致好莱坞的融资谈判陷入僵局。

    使馆能做的都做了,或许接下去应该让好莱坞的自己处理了,她有些受够了这个年轻人。

    这是个美丽的国度,人民勤劳善良,而且喜爱美国文化,向往美国的生活方式,每天使馆门前办理签证的人都排起几十米的长龙,而这人无疑是个败类。

    上菜后苏长青很热情,照顾梅露兰·多拉也很绅士。

    都说艺术家里出疯子,这人的精神恐怕不大稳定,时不时的判若两人。

    午餐即将结束时苏长青释放了些善意:“虽然我自始自终也没弄明白到底生了什么,可问题总该有个解决的方向。”

    梅露兰·多拉听他这么说又燃起燃起了希望:“所以我才约您出来谈,谋求一个双赢的局面。”

    “我听说好莱坞准备开拍一部关于坦泰尼克号的影片,难道故事与我撞车了?”

    好莱坞以及相关文化官员一开始把问题想的很简单,以为出点钱施加些压力事情就解决了,所以指示梅露兰·多拉在谈判中不要提起具体影片名称,不留一丁点话柄。

    现在恐怕不行了,美利坚国内一些报纸已经在揣测卡梅隆新剧遇到了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